后人的悲哀

2009-10-21 06:37李相福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风俗

李相福

摘要:祥林嫂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的各种陈规陋习:童养媳的婚俗、捐门槛的习俗、迷信的忌俗。

关键词:风俗;虐杀;原因

风俗是人们由于共同生产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定生活方式和礼仪规定,它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人们阅读了文学作品中作者对风俗的描写,才能够体会风俗独特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祝福》中鲁镇的风俗多种多样,读懂了鲁镇的风俗就读懂了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种种原因。

一、童养媳婚俗是祥林嫂沦向奴隶的根本原因

童养媳是家长为年幼的男孩以较低的价钱买进一个姑娘养在家中,待男孩长大后再举行婚礼的一种婚俗。做童养媳的女孩一般是家中特别贫困或因其他原因被卖的。所以童养媳没有人身自由,她们是当作商品买来的当然也可以当作商品买出去。祥林嫂就是祥林的童养媳,从卫老婆子的嘴里模糊知道,祥林嫂的娘家没有什么亲人,因此在祥林嫂有困难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人能够帮助她。作为祥林嫂在夫家唯一依靠的祥林一旦死了,祥林嫂在他家也就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了,因此她的婆婆就可以像猪狗一样把她买出去,从而获得一笔丰厚的收入,一是可以偿还买她时所欠的债务,二是可以为自己的小儿子娶来一房新媳妇。看来祥林嫂婆婆的打算是非常“周全”的,因此人们称赞她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既然在夫家没有什么地位可言,还不如找一个合适的男人结婚过正常的生活,更何况贺老六还是一个不错的男人。但祥林嫂却是为自己的被卖在拼命的挣扎和反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礼教制度下,出于“从一而终”,“好女不嫁二夫”的道德规范,寡妇再嫁被认为是失节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因此守寡和徇情是保持名誉的必然选择。所以要祥林嫂这样的寡妇改嫁就是损害了她的名誉,当然她是不会接受的,因而她的婆婆就只好来硬的了“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但祥林嫂要为祥林守节,即使在祥林家做牛做马,她也心甘情愿,因此“她一路上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都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就这样她被人七手八脚的与贺老六一起反关到新房里”。祥林嫂即使这样反抗也没有改变自己被卖的命运,当然也没有保全自己的洁身,违背了中国传统礼教,从而自己的名誉扫地,变成了一个“淫妇”。后来,祥林嫂夫死子亡,自己只好到鲁镇做工。祥林嫂由一个自由的女孩变成童养媳,后又变成一个任人宰割的奴隶,被人随意的买卖、驱赶和使用,这完全是不和理的童养媳婚俗造成的,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二、捐门槛习俗是祥林嫂沦为乞丐的重要原因

捐门槛是指善男信女到庙宇里捐献钱财以求神灵保佑开恩免去自己罪过的一种风俗。正是捐门槛这种习俗使祥林嫂心力交瘁,血汗流干,沦为了乞丐。祥林嫂到鲁四老爷家做工,满足了她奴隶式的生活愿望“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对于这种奴隶式的生活“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看来祥林嫂努力肯干的目的是只要有口饭吃就行了,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后来祥林嫂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人们也不能满足她,柳妈毫无恶意的一番话“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使祥林嫂惊恐万分。为了到阴间不被分尸,她只得听了柳妈的话“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到阴间受苦”。为了这条门槛“她整日闭紧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没白没黑的干活。此时,她努力肯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糊口,更重要的是她精神上的寄托。“快够一年,他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可以看出,为了这条门槛,祥林嫂是省吃俭用,耗费了一生的积蓄。虽然如此,为了到阴间不受苦,为了与死去的阿毛见面,她也是心甘情愿的,与此同时她这样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象从前那样在主人家祭祀时可以大干一场,履行一个做奴隶的职责,从而争取到做奴隶的资格。但事与愿违,她捐的这条门槛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在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的“神”语中,祥林嫂的理想愿望化做了泡影,精神受到严重的打击。可以看出,沉重的劳动、理想的破灭、精神的崩溃,使这个被榨干血汗的奴隶变成了一个乞丐。捐门槛的生活习俗是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罪魁祸首。

三、忌俗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忌俗的一个方面是忌讳,它是出于迷信或宗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祝福》中这样的忌讳很多,如“柳妈大约信佛教,是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她在准备祝福时节为人打工只能作帮手,洗洗器皿。鲁四老爷家的忌讳更多,人死了不能称死,要称老了,特别是在临近祝福的时候,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如果不得已就要找一种隐语替代。他们对死了丈夫的女人忌讳,对再嫁又死了丈夫的女人更忌讳“这种女人虽然似乎可怜,但是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在他们看来,祝福时节在福神们到来的时候,不说死亡疾病之类的话,就不会有死亡疾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而只会有富贵福寿的降临。因此祥林嫂在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鲁四老爷大骂:“不早不迟,偏偏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些忌讳都是迷信思想的产物。正是这种虔诚的迷信思想,祥林嫂才在他们眼里被看成是不吉之物,被排斥在干净人之外,使她的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产生了极度的自卑心理,由一个勤劳、能干的女人变成了精神健忘、麻木迟钝的女人,最终带着对阴间的恐惧死去。可以说忌讳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

“祥林嫂是穷死的”文中这样说,而所说的“穷”字,按常理理解应为“穷困潦倒”,当然“穷死”也就是“冻饿而死”,但中国人还是非常善良的,特别是在过年时节,谁都期望做件好事得到神的保佑,所以说祥林嫂冻饿而死不太实际。有的人说祥林嫂是自杀的。祝福时节,众神马上降临人间,自己既不能做人又不能做“鬼”,最知趣的办法是马上离开这个世界,既不遭人讨厌又不受“鬼”的嫌弃,何乐而不为呢?总之,祥林嫂是在鲁镇声声的祝福中死去了。祥林嫂承受了一个女人所能承受的全部痛苦,走过了从开始做奴隶到后来的为争取做奴隶的资格而抗争再到以后的想做奴隶而又做不成奴隶的人生道路,从而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剧。祥林嫂的悲剧在于她不仅被人所抛弃而且被“鬼”所抛弃;既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也被剥夺了死后做“鬼”的权利;她生活在人吃人的世界里同时也生活在“鬼”吃人的世界中。这样的世界不知道何时才能结束。

祥林嫂的悲剧是符合封建礼教道德传统和充满迷信色彩的社会风俗所造成的,这样的社会风俗在祥林嫂悲剧发生后依旧存在。杜牧在《阿旁宫赋》中曾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我们不能只是哀叹,我们只有废除这些陈规陋习,才能防止这些人吃人、“鬼”吃人的悲剧继续上演。

猜你喜欢
风俗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太平风俗美
第一单元
——家乡的风俗
风俗与文化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摩梭人的婚姻风俗
世界各国千奇百怪的迎新年风俗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