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彪西音乐的印象派风格

2009-10-21 06:37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德彪西

徐 荃

摘要:19世纪末的欧洲绘画风格及象征主义文学影响下出现了印象派音乐风格,而德彪西即为其始祖。通过分析他一些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及其意义。

关键词:印象主义绘画;光和色彩;象征主义文学;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风格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与其它姊妹艺术如绘画、文学等都有着相通之处,在每一时期都留下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轨迹。19世纪末,在欧洲的文化活动中心巴黎就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印象主义绘画”。这种风格是以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和色的不同角度的变幻来表现作者在一瞬间捕捉到的印象。这一艺术观点也逐渐渗透到其他艺术门类,于是一些音乐家在创作中强调音响和音色,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中的发展。同时“象征主义文学”作为欧美现代文学的重要流派,善于运用象征、自由联想,强调诗歌的音乐美,神秘朦胧,晦涩费解。一些音乐家也认为音乐只能提供一种暗示或是提供一种意象式心境。于是在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由德彪西开创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音乐风格——印象派音乐风格。

德彪西1862年生于法国,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法国印象派音乐全部特点的体现者。80年代末,他接受了多方面影响,如观看瓦格纳的歌剧、聆听爪哇乐队演奏、与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建立友谊,与印象派画家交往等,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创作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正如别人在形容他的容貌时,也总是将其容貌与人合二为一,表达他给人的瞬息万变、生动灵活、机敏而睿慧、温文而讥讽、常异想天开富于幻想的种种印象。

印象主义音乐(Impressionism music)风格特点多样:崇尚柔和,排除激情,避免文学铺述,在配器上力图纤细精致,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直接表达,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或事物的气氛和情调。在曲调发展上避免重复、扩展,以短小的旋律细胞组成新颖的动机语汇。在节奏上多用复节拍与复节奏,呈松散流动状态。重视调式的表现力,如五声音阶、中古音阶和全音音阶。为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学的新发现,增强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追求和声色彩。而这些印象派特点在德彪西音乐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以下主要通过一些作品从上述某几个特点来说明。

德彪西音乐中有着温情和幻想,不动声响似无激情,实际上又极为敏感。他的怀疑主义往往把他引向温情,引向对所有活着的人的怜悯,如《被选中的姑娘》,温情中给人以柔和。只相信普遍存在的幻觉,就是对事物本身,德彪西也只抓住了使他陶醉的虚幻外表,和他向我们揭示的一种隐藏而缥缈的魅力。他任凭自己在那变幻莫测的感觉、想象和感情之中随波逐流、飘忽不定。在外部的种种现实中,最能吸引他的是一切能唤起模糊不清的象征、荒诞不稽的幻想的东西。德彪西的乐曲几乎都有标题,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创作标题音乐,他从不说故事的,宁可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音乐只是暗示人们某种意象,而不明白地指出。德彪西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创作于1892年,在1894年公演,这首管弦乐曲是根据文学中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诗歌写成的作品,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渲染出朦胧的气氛,描写一个牧神在炎热的太阳下昏昏欲睡时产生的种种幻觉。音乐进行没有戏剧性冲突或高潮,也没有对比性穿插。乐曲开始时,长笛在低音区轻声独奏出半音进行的基本主题,全区几乎全由这个主题的变化反复组成。它是牧神笛声的模仿,飘忽不定,朦胧虚幻,音乐舒展,流动。这首乐曲最初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德彪西可以说是印象主义乐派的鼻祖。而《夜曲》则由“云、节日、海妖”三幅画面组成,同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十分相似。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的是光影感觉,而德彪西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莫奈是印象派里的第一号捕光手,光在他的画笔下,千变万化,无所遁形。德彪西取法莫奈,音乐果然光影迷离,这也算是“通感”的运用。所谓“通感”,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的感觉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换句话说,由某一门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艺术的感觉。在艺术门类中它好比“桥梁”一样,使艺术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对于《夜曲》,德彪西自己曾说“‘夜曲具有全面的、特别是装饰性的含义。它是指夜曲一词概括的所有不同印象和特殊的光的感觉”随着音乐,呈现一个梦幻世界的遥远、古朴和扑朔迷离。德彪西后期创作的《12首练习曲》可以说是非常抽象的作品,但这部作品仍然在这儿或那儿流露出朦胧、缥缈的意向。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说:“你听到围绕着你的每种声音,都能使它再现出来。周围世界里的节奏,通过敏锐听觉的辨别,也能使它们再现为音乐的节奏。”他认为一部动人的艺术品,特别是一件音乐作品,我们也许难以说明它是怎样写成的,但却清楚它保有奇异的幻觉。音乐正是一切艺术中最能接受奇异幻觉的一个种类,与印象主义绘画有着相似之处,这也体现了德彪西的印象派风格。

另外德彪西也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和变幻,为了追求自由的色调对比,他套用姊妹艺术创造的先例---他运用暗示不下于马拉美,也学魏伦那样表达介乎语言与音乐之间的模糊不定的意境。为此,他采用变化多端的表现手法,首先,他把音乐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联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及其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中各音组成的全音和弦,还有古老的教会调式等等。但是他写的音乐与别的音乐家完全不同,他不常使用那些传统古典音乐中所用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有时,他会回到早期教堂音乐的那些有点古怪的古老调式上去,他还经常使用一种全音音阶。我们的大调和小调音阶是由七个音组成的,五个全音和两个半音,而大调与小调音阶之间的区别在于那些半音放在哪里。在大调音阶里,半音总是处于第三音和第四音,和第七音和第八音(3-4;7-1)之间。在小调音阶里,其中的一个半音总是在第二音和第三音之间,但是也有几种不同的小调间音阶,在那里,第二个半音处在不同的地方。德彪西最喜欢的音阶有六个全音而完全没有半音(如C、D、E、升F、升G、升A),所以他的旋律听起来同任何过去的音乐都不一样,而他的和弦就更加奇怪。德彪西正是运用了他所偏爱的全音音阶,构筑起他与众不同的“梦幻世界”。《大海》的和声语言十分独特,七和弦第三转位和九和弦连接、平行的四度五度进行、调性转换的色彩对置等随处可见。配器方面以德彪西爱用的原色写作原则占优势,乐器个性的突出也有独创性,如弦乐分部的多声颤奏,木管乐器的如歌乐句、节奏和力度变化的精细等。而《塔里亚斯与梅丽桑德》是德彪西完成的唯一一部歌剧,是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同名戏剧谱曲,是印象派的第一部歌剧。它在用法语演唱时,既不像通常的咏叹调,也不似宣叙调,全部用近似于朗诵的音调。乐队音响柔和,配器精美,起到与诗结合、衬托诗意、渲染气氛的作用。它超越了节拍限制,使用自由节奏,并使用全音音节配置和声。而他早期创作的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结构匀称,段落分明,运用了中古调式,曲调有鲜明的五声音阶因素,和声也较新颖。

德彪西音乐拥有如此多的特点,并居首创者的地位。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因其本性使然,绝不可能被局限于传统与固定形式窠臼中,音乐是颜色与韵律的组合,他拥有得天独厚灵敏双耳,能创造出正确的音乐色彩,这种能力是天生的,无法用后天的训练培养。而他非凡的钢琴演奏技艺,有两点与众不同:一是触键,而是踏板的运用。德彪斯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未曾经过琴键与琴槌干预,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出前所未有效果,从他指尖流泻出来的音韵简直就是一首首清澄优美的诗歌。也奠定了印象派钢琴音乐风格的基础,把视觉因素的风景的内在含义用音乐手段表现出来,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印象派音乐在音乐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在音乐创作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使音乐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奉献给世人,并对近代的音乐创作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通过上述对他印象派风格的浅析,加深了我们对印象派音乐风格的了解,也将有助于我们认识其他音乐家的特点。而德彪西的音乐贡献也将载入史册,永留爱好音乐的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道斯:《德彪西的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9页。

[2]保·朗多米尔:《西方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3月北京第1版。

[3]宋莉莉:《西方音乐简史与欣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德彪西
钢琴家德彪西(下)
钢琴家德彪西(上)
随想德彪西:《德彪西论音乐—反“音乐行家”的人》译后感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解读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