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酒的物语功能

2009-10-22 00:07蔡世保
神州民俗 2009年1期
关键词:物语

摘要:壮族生活中随处可以找到酒的踪影,酒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性仪式中,壮族经常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入另一阶段。酒伴随着壮族人民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

关键词:壮族酒文化;酒的涵义;物语

物语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用物來代替语言。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出现了用物来记事的现象,如刻木记事,结草记事等等。许多物语被流传和使用,如花语,探病时送满天星表示关怀,婚礼上送白百合表示完美、百年好合等等。在壮族酒文化中我们可以找到酒的物语现象。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性仪式中,壮族经常把酒当作一种标志,用以象征人的生命从一个阶段步入另一阶段。酒伴随着壮族人民走过出生、婚嫁、死亡的各个阶段。

一、壮族生时酒的物语

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甚至家族中的大事和喜事,因而必不可少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示庆贺,并通知家族及邻居好友。而在这庆贺性仪式中,酒成为必备之物。

在壮族中孩子出生后要举行出生礼,而酒则是出生礼必不可少之物。广南县底圩乡壮族在孩子出生后,其父母要在家中举行酒宴,邀请叔伯和邻居参加祝贺。酒后,孩子的父亲带着一只鸡、一壶酒到岳丈家报喜。如果生下男孩,则抱一只公鸡并在酒壶嘴插上具有阳刚之气的饰物如树枝;如果生的是女孩,则抱一只母鸡并在酒壶嘴插上具有阴柔之气的饰物如花花草草。富宁的壮族,生小孩时,须携带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生男或是育女,就看这瓶酒放在什么地方:酒放在桌子上,表示喜得贵子;酒放在厨房的灶头上,说明已生千金。老丈人和丈母娘只要瞅一眼姑爷放酒的地方,就知道该怎样去送祝米贺喜了。送祝米时,岳父母家根据孩子父母酒的物语来决定送祝米的礼物,如送背小孩的包袱上绣的花纹不一样,男的绣龙,女的绣凤。

作为实物文化的酒,在特定的民族、特定的地域、特定的场合下,已同生儿或育女建立了固定的关系,已完全显示了其“能指”作用,而相应的生儿育女则充当了“所指”的对象,酒已具有物语的作用了。

二、壮族婚姻中酒的物语

在少数民族求婚、订婚过程,酒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达意愿的媒介、传达信息的符号;而在婚礼上,酒所蕴含的文化意味就要复杂而浓烈得多。

丘北壮族在定亲时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携带1公斤左右糖果和酒放到女方家供桌上,表示前来提亲。父母征求女儿意见,女儿同意就将糖酒收下。

成亲时媒人带领男方的人来迎接新娘时女方亲人就在院子里摆酒接待他们,这时媒人必须得喝上几杯酒,不能不喝,这是女方亲人感谢媒人为这份姻缘所付出的辛苦。

婚礼中文山城区壮族新婚夫妇有喝交杯酒仪式。婚礼中交杯饮酒,暗示出从此以后,一对夫妇已结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仪经典《礼记·昏义》中就有婚礼中的记载:“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两端,其制一同匏爵。”匏即葫芦,卺就是把葫芦一分为二成两个瓢状盛酒器,合卺就是把两瓢相合以示夫妇结为一体,称婚礼为合卺,也源自两瓢合一的象征意义。

酒之所以具有物语功能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酿酒的基本的原材料是粮食,因此,酿酒最起码的条件是有一定的农产品剩余。在温饱尚且不能解决的情况下,酒实质上是一种奢侈的食品。姑娘的父母可以通过男方送来的酒,考察对方的物产状况、生活环境、经济条件,以确定是否联姻。

其次,由于特殊的地域和历史上长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况,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在小农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酒类酿制是农村家庭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熟练地掌握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技艺。求婚订婚所用酒,一般是自己酿制,女方可以通过男方送的酒,考察男方的加工技艺,以确定男方是否能干,对女儿的终生负责。

再次,任何酒中都含有一种特定的成分——乙醇,即酒精。饮酒后,乙醇进入人体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放出大量的热量,扩张皮肤血管,使人皮肤发红,有一种温暖感;同时,酒还是一种兴奋剂,适量饮用,可使人情绪激昂。这契合了各民族热热闹闹开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心理。因此,酒成为求婚订婚的首选礼品,而这种心理需要最终演变成色彩缤纷的酒文化现象。

三、壮族丧事中酒的物语

在文山壮族的丧事中,报丧者和奔丧者之间的交流有时不一定要用语言来交流,可以通过酒这一载体表达出来。用酒来表达情感也成为了壮族的一种生活习惯。

从报丧看,人死后,要向亲友通报死亡的信息,俗称“赶尸亲”。文山的壮族,在人死后,鸣火枪(鞭炮)三响并击鼓向寨中报丧。随后,死者的子女或侄子到亲友门前跪拜,并呈上带去的一壶酒和一张白布孝帕,亲友即悉丧讯。有些壮族地区的舅权表现的比较突出,母亲或祖母死了,必须由儿孙亲自带着酒肉去舅家报丧,待舅父、舅公到场亲视含殓以后,方能入殓埋葬。

酒的报丧物语源自酒的驱邪功能。因为报丧会给死者的后家带去邪气和不祥,报丧人遂带上一壶酒表示歉意,使被报丧的人家免于驱邪时用酒,又“没钱来买酒”的尴尬境地。当以酒报丧形成一种固定的习俗后,酒在某些人群共同体的报丧过程中就具有了文化符号的功能和意义。

从奔丧看,奔丧所携带的物品中,最重要的就是酒。酒的数量多寡不等,依据奔丧人与丧主的亲疏关系而定,多至数十斤,少至一二斤。富宁县洞波乡壮族一般亲友奔丧,只需拿一瓶酒,子女奔丧,酒则以罐论。奔丧人把酒瓶或酒罐放在棺材前的供桌上,由主丧者收下,送葬结束后壮族有“回礼”之俗,携酒者瓶底或罐底留少许酒,并声明礼物是死者回送的,由奔丧人带回家祭祖,物质赞助的意味十分明显。

奔丧载酒,并非单纯地是对丧主的物质赞助。在免除生者对死者的惧怕心理和寄托对死者的美好愿望的巫术和禁忌仪式中,酒还具有超现实的幻化物语功能。广西壮族中人去世后“浴尸”后穿寿衣,仰置堂前由死者的儿子捧酒杯跪灵床前,用食指蘸酒点于死者双唇,意为敬美酒送死者登程;富宁县洞波乡壮族,尸体放到棺材前,要倒一杯酒给到场的每个人饮用,尸体放入棺材后,放尸体的人要用酒洗手。凡此种种,皆出于避邪驱煞的目的。

因此,少数民族奔丧载酒,作为丧葬礼物和吊唁祭品,既是对丧主表示精神的慰藉和物质的赞助,也是满足自身驱邪避煞的心理需要。酒与其他丧葬礼物和吊唁祭品的重要区别,就在于酒具有这种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何明,吴明泽.中国少数民族酒文化[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梁庭望.壮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3]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徐少华.中国酒文化研究50年[J].酿酒科技,1999,(6).

[5]时玉阶.壮族民间宗教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蔡世保(1978- ),男(彝族),云南省文山师专中文系教师,研究方向:民族资源开发与利用。

猜你喜欢
物语
十号物语
星月物语系列
花之物语
女巫外卖之物语者
指尖的大自然物语
星座物语
军校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