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

2009-10-27 10:53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计算机高职教材

王 革

[摘要]对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行1+X模式培养,有助于解决目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切实增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具有在岗位上持续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能力“1+X”培养模式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5—0095—02

[作者简介]王革,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吉林辽源136201)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普通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笔者通过实践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1+X”模式,在培养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上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离职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不仅是衡量高职学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问题。当前,高职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基本处于起步水平。我院新人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了解的占76.4%,不能运用WindowsXP系统操作的占76.4%,对Of-fice办公系统软件的使用也仅限于若干功能,对网络的运用绝大部分仅限于会玩简单电脑游戏和运用QQ聊天。这对非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教学模式不尽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实行“一刀切”,不能体现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不强

高职院校选用的教材五花八门,但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教材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差,教与学、学与用严重脱节,真正适合培养高职学生技能要求和专业特点的实用教材很少。

二、“1+X”培养模式及其基本内涵

针对高职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特点,我们借鉴高职高专教育实行“双证书”培养的模式,提出了高职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1+X”模式。“1+X”培养模式中的“1”是指非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常识、常见操作系统(WindowsXP)的熟练操作、一种或一组应用软件(Mi-crosoft Office系列)的熟练使用以及互联网的基本操作技能;“X”是指结合计算机等级考试(主要指二级)和不同专业的需求所设置的计算机课程群。比如针对数控、电子等专业的学生,我们就将其中的“X”确定为C语言课程。“1+X”培养模式可以实现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不同需要、不同专业学生的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常用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三、“1+X”培养模式的应用要求

(一)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应用能力

我们以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为依据,充分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相关内容,并根据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与计算机在各专业应用的具体情况,以及实用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和前后续课程的衔接,以“必需、够用”为度,大幅度调整了课程内容,强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以及Office办公系统软件中的常用组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中文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03、电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 2003)和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对数控等专业的学生,我们为其增加了C语言课;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我们为其开设了Access课;对电子类学生,我们为其开设了Delphi。这样,就从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两大特点。

(二)编制实用教材,注重能力培养

在调整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参照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选指标体系,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和《数据库程序设计Access》等两部教材,并初步完成了立体化课程网络教材的建设。在教材中,我们增设了综合训练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实训时间。这两本教材已经被列为全国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我们所开设的课程也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09年获第六届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网络资源获2008年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网络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三等奖。

(三)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应用能力

1.实施文理区分。虽然所有非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相同的,但毕竟文理科专业特点不同,这决定了计算机教学的侧重点应是有所不同的。所以,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我们根据“1+X”培养模式进行区别对待,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并适当增加了针对其专业特点的实训内容。

2.分组结对教学。在教学中,我们通过问卷调查摸清每个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基础,并将学生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进行分组结对教学。对同等专业、同样学习内容的学生,根据其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出调整,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

3.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带有明显的专业性,这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创造了条件。所谓“任务驱动”,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与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进行“三重循环”教学。第一循环:认知和模仿。教师通过教师机与学生机联机进行示范教学,学生在自己的机器上通过校园网下载制作素材,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任务模拟操作。学生在练习期间还可以自主观看网络资源提供的单项操作演示,教师可以进行巡回指导。第二循环:熟练和深化。教师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为尺度,通过师生互动学习讨论,提升学生理论高度。第三循环:创新和提高。教师给出素材,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以便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实践能力

为适应“1+X”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对学生计算机学习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改革,采取形成性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其中,资格认定占总成绩的10%,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考勤、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等情况进行评分;能力认定占总成绩的90%,包括平时成绩和水平测试。平时占总成绩的30%,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任务完成效果及在学习小组内所起到的作用和期末课程设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水平测试占总成绩的70%,采用我院自主开发的学习评价系统——“高职网络考试系统”进行无纸化测试。该系统能实现自动抽题、收卷和自动阅卷的功能,避免了学生盲目追求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随着对“1+X”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行,我院非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也不断提升。学生毕业时,均具有与专业能力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水平,学生就业率也呈现了明显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徐新爱.关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3).

[3]刘君义,方健.职技高师自动化专业“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5).

(责任编辑:袁海军)

猜你喜欢
计算机高职教材
教材精读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