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的力量

2009-10-28 08:10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国际形势文化

刘 丽

[摘 要] 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传统变量。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国际行为体对外政策的形成和内容、国际关系的制度化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文化;综合国力;对外政策;国际关系制度化;国际形势

[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9)04-0051-03

文化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个传统变量。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在一国对外交往及国际关系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文化因素一直被人们忽略。冷战结束后,随着两大意识形态对抗的终结,文化的隐性作用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到约瑟夫•奈的“软权力论”再到亚历山大•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阐述,也引起了各方争论。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从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和国际行为体对外政策的关系、文化对国际关系制度化的作用、文化融合与文化斗争在国际关系中的互动四方面对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作一简单论述。

为了准确探讨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作用,我们有必要对文化一词的含义做出界定。历史上,文化的定义纷繁复杂,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三类:广义的——文化指一切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中义的——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思维取向、行为模式和制度导向;狭义的——文化主要指基本信仰或意识形态。这里,笔者将采用第二种,即中义的文化观来讨论问题。“因为文化不仅是观念取向(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而且是行为模式、社会组织管理样式,法律规则的制定和强制执行方式等。”[1]简言之,文化指的是那些被共享的价值观和被普遍认可的文化规范。或者说,文化是社会化的共同知识和行为准则。

一、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影响

冷战后,文化越来越被当作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考虑,以文化力为焦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明确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并对文化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一个国家文化的全球普及性和它主宰国际行为规范而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准则和制度的能力,都是它重要的力量来源。”[2]145作为一种软权力,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它是国民意志形成的内在纽带,是进行政治整合进而形成民族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文化认同感,即对本民族—国家的宗教信仰、民族血统、历史敬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形成一种认可和依赖,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正是国家凝聚力产生的心理动因,也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发展产生了无形但深刻的影响。国际关系理论界的现实主义大师汉斯•摩根索就曾经说过 “在影响国家权力的具有定性的三项人的因素中,民族性格和国民士气是突出的因素,因为我们难以对它们进行合理的预测,也因为它们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的天平上有着持久并且经常是决定性的影响。”[3]175“国民士气以公众舆论的形式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因素,没有它的支持,任何政府,无论是民主的还是独裁的,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推行其政策。”[3]183另一方面,它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无形的“向心力”,有利于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约瑟夫•奈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别的国家就会争相效仿,其在国际竞争中就有了重要的砝码。“目前美国比其他任何国家拥有更多传统的硬力量。它还拥有意识形态和组织机构方面的软力量资源,这些资源将可使它保持在相互依存这一新领域中的领导地位。”[2]25-26确实,当前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霸主地位不仅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也得益于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各种方式,美国文化在世界各地得以传播,使很多地方和民众都或多或少地沾染上美国文化的色彩。总而言之,文化作为一种软权力,对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有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决定国际行为体对外政策的目标内容、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

首先,文化决定国际行为体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内容,即“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决定这种文化载体对外政策中的特定文化价值观念。”[4]如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之一的扩张意识主要起源于“天赋使命观”。美国历史学家戴维•希利就曾指出:“扩张思想从未在美国真正消失,它的存在从来没有完全与进步和使命的概念相脱离。”[5]所谓“天赋使命”是指新教徒作为上帝的选民,在尘世肩负着上帝赋予的重任,以自己的宗教理想来使“邪恶”的世界变为人间的天堂。这种观念被寻求宗教自由的新教徒带到北美大陆,与征服洪荒莽野的披荆斩棘精神相结合,深深地扎根于美利坚民族的意识。正是在这种观念的促使下,白人移民不断地向内陆推进,扩张领土,寻求利益。

其次,文化决定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一方面,文化通过影响外交决策者来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一国的领导人总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他们必然会受到其中特有的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的影响。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这些影响以某种潜在的方式渗透到其思维方式中去,而这就自然给外交政策打上了本民族的文化烙印。另一方面,一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其基本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而后者则制约着这个国家总的外交政策制定的机制和过程。美国的三权分立,英国的君主立宪等都可以从它们的文化背景中找到解释。如美国文化鼓励个人主义,强调“民主”、“自由”、“平等”等,因此建立在这种政治文化基础上的美国政治体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避免权力的过分集中,三权分立由此产生。外交决策过程实际上也就成为总统、国会、法院三者权力角逐的过程。而英国政治文化传统比较保守,善于妥协,政体变革往往采用渐进方式,其君主立宪制的产生即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在这种政治体制下,英国国王只是“虚位元首”,外交决策权实际由议会和由议会选举出来的内阁所掌握。

最后,文化决定对外政策的行为模式。前面已经提到文化通过影响外交决策者从而影响外交过程,同样文化通过决策者影响了国家对外模式。外交不仅是实力的较量,也是行为的艺术,是代表国家的人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现象。从这一方面来说不同民族国家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有些民族文化外露张扬,唯我独尊,极具征服性,体现在对外行为上侵略好战;有些民族强调内在和合,伸张有度,体现在对外行为上重义尚德,以和为贵。如中国文化中重礼仪,表现在外交行为上就是讲究礼仪之道、崇尚礼尚往来、爱好和平。

三、文化对国际关系的制度化发挥关键作用

国际制度作为国际交往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原则,有利于约束各国行为,建立良好的国际秩序,因此在国际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系列的原因,文化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这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化为国际制度的生成提供了原初动力。国际制度的出现由来已久,二战以后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注意到国际制度数量爆炸性增长的时段正好与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时段相重合。由科技革命推动的全球化浪潮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文化领域。随着电信、广播、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全球人口的流动,文化交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空前规模的交流形成了一种共有的文化信念模式”。[6]不同国家、民族、社会群体以及个体之间的观念、思想、价值观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激荡融合,逐渐形成一些人类共有的信念。如在地球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之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成为人类的共识;在核军备竞赛、核武器扩散引起国际紧张局势之时,和平安全成为人类共同的需要。实践这些信念需要各个国际行为体的通力合作,合作的领域和层次是宏大而复杂的,合作的规范形式就是国际制度。因此可以说人类的共有信念是国际制度生成的文化土壤或原初动力。

其次,文化为国际制度的演进提供了可能。“制度文本的生成和制度文本的解读是国际制度演进的两个过程。文化价值观参与了这两个过程并在其中发挥深层次的作用。”[7]关于制度文本的生成,上文已有论述。一旦制度文本生成,对制度文本的解读又体现了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独特而能动的个性。在解读过程中,各个行为体根据各自的文化价值观对制度文本给出不同的解释,这种解读既可能使现有制度解体,也可能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实现制度创新。而解体也可能是制度创新的前奏。例如“人权”这一概念,从《联合国宪章》中抽象而简约的表述发展成为包括《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以及其他许多人权公约在内的庞大、丰富并具体化的人权文书体系,显然这个体系中包含了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制度的创新也会遇到旧有制度中某些理念的阻碍。

最后,文化影响国际制度运行的效率。罗伯特•基欧汉把国际制度分为高效率和低效率两种。实际上,制度的效率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制度本身的结构、制度的运转模式、组织内部成员的遵守程度等等,而文化作为一种隐形因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般而言,同质文化能够提高国际制度运行的效率。基欧汉曾说:“成员国之间拥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近似的政体(如欧盟、北约)的制度,可能会比那些成员国缺乏深层共同利益的制度(如欧安会、东盟)强大。”[8]确实,因为共同拥有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滋养,一致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欧洲人才能走到一起探讨欧洲的统一。从1951年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到1957年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再到1991年的《欧洲联盟条约》,欧盟作为一种欧洲范围的国际制度确立起来了。

四、文化融合与文化斗争在国际关系中并存,影响国际局势

首先,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有利于增进了解,促进合作。一方面,不同文化间的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文化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间关系的融合。1955年《亚非会议公报》中就声明:“发展文化合作是促进各国之间了解的最有力的方法之一。”[9]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彩色越剧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打开外交局面,突破了霸权主义大国的政治和经济封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50年代中期,我国京剧团访问日本,《朝日新闻》的评论称:中国的国粹京剧掀起了日本舞台60年以来的艺术表演高潮。文化交流的推进,改善了中日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大国之间分歧与矛盾不断出现,有时甚至出现激烈的摩擦和冲突,但最终还是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当代国际关系演进的新模式的深层根源正是文化这种软力量在发生作用。”[10]

其次,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诱发国际冲突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历史、自然、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差异性很大的国家文化。尽管这些差异也可促使异质文化之间取长补短、交汇融合,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排他性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矛盾与歧异给许多国际冲突加上了浓重的文化价值符号。在这方面,宗教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地区冲突和国际干预就是一个例证。宗教信仰是维系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相对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具有神圣性与超越性,也带有强烈的排他性。因而宗教信仰一旦受到侵害,就会引起强烈的抵触情绪。纵观人类的发展,由于宗教信仰不同而导致或激化民族矛盾、地区冲突的事例不胜枚举。在欧洲和西亚的中世纪历史上,信仰基督教的拉丁民族和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民族由于信仰不同而长期发生冲突乃至流血战争。在当今世界,中东地区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由于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领土纠纷交织,爆发了持续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和四次大规模战争,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区热点之一。而大国趁机干预宗教民族冲突,则使问题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冷战结束后原南斯拉夫国家的解体就是宗教与民族冲突中大国干预最直接的结果。

总之,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型的因素,它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是独特的。这也是冷战以后它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原因。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软力量,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有形载体来发挥作用,在实际研究中,应把文化放在实际物质基础上和国际结构中加以审视,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参考文献]

[1] 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4.

[2] 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 1992.

[3]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4] 张清敏.外交政策分析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与地位[J].国际论坛,2003,5(4):36.

[5] David Healy: U. S. Expansionism: the Imperialist Urge in the 1890s [M]. Wisconsin: Univ.of Wisconsin Press, 1970//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181.

[6] 戴维•赫尔德.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60.

[7] 李敏焘.国际制度的文化解读[M]//俞新天.国际关系中的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89.

[8]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an Interdependence Work [J]. Foreign Policy, 1998(spring):91.

[9] 王缉思.文明与国际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51.

[10] 朱马杰.当代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博弈[J].国际问题研究,2001(2):15.

The Recessive Power: Reflection on the Role of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IU L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Abstract: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for a country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variable that has been concerned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tudi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on the formation and the content of foreign policies, o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change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 words: culture;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foreign policies;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猜你喜欢
国际形势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外交条法工作
基于西方经济学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论新形势下城商行的发展思路
大跃进运动的国际因素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