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不能只重“皮相”

2009-10-30 10:09
环球时报 2009-10-30
关键词:万圣节习俗南瓜

贺文玄

笔者回加拿大的机票定在10月30日,许多当地朋友闻讯,替笔者感到欣慰:“真不错,赶得上回来过万圣节”。

10月31日便是被俗称为“鬼节”的万圣节,这一天被认为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扮鬼、化装舞会和挂南瓜灯笼,成为万圣节独特的景致。“不给糖就捣乱”的邻居孩子、制作太妃糖的习俗,以及咬苹果的游戏,也让不论大人孩子,都对这个古老而“异端”的节日,有着浓厚的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万圣节并未被改造成一个纯粹的商业节日。对于虔诚的教徒而言,这一天是为逝去亲人祈祷的日子;对于思春少女而言,这一天是占卜未来伴侣的好机会;对孩子而言,这一天是可以尽情恶作剧,而绝不会听到任何责骂的日子;对于众多普通家庭而言,这一天是仅次于平安夜的阖家团圆的日子。万圣节古老的化装舞会也被赋予许多特殊意义,如2004年和2008年美国大选,4位候选人成为最热门的扮演对象;而“9·11”后的第一个万圣夜,许多人把自己扮成当年最感动人的英雄——消防员和警察。

尽管万圣节的习俗千百年来一直在变(如宗教色彩在淡薄,当年做灯笼的芜菁被南瓜代替,给孩子送太妃糖的习俗消失),但不论旧习俗、新习俗,都是经过较长时间,从民间自发、逐步形成的,也符合万圣节寄托思念、祈求幸运的本意。这个节日并未随着商业化的到来,与现代社会一起异化为“糖果节”、“南瓜节”,尽管糖果、南瓜、面具,仍然有着相当不错的销路。

今年的万圣节前几天,便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原本是中国传统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有敬老、祭祖、祈求平安幸福、防治瘟疫、登高赏菊等多重意义。然而,这样一个富有内涵和传统的节日,却在平静和淡漠中悄然过去。其实何止重阳,看似还算热闹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虽然被先后列入法定假日,但在热闹的外表之下,传统的内涵又剩下几分?春节变成了吃喝节、庙会节,清明只剩下上坟一重含义,而端午和中秋,更只剩下粽子和月饼这两个干巴巴的符号。

对传统的弘扬当然离不开那些醒目的符号,但如果传统被“提炼”得只剩下符号和皮相,内涵却流失殆尽,则虽然表面上传承犹在,实际上传统的生命早已奄奄一息。重阳节的冷和万圣节的热,便能直观地印证这一点。前者尚有不少单位推动、提倡,但应者寥寥;后者完全成为民间活动,却“全民参与”。皮相与内涵孰轻孰重,一望可知。

在维护和弘扬传统问题上只重“皮相”,忽略内涵,所影响的并不仅仅是传统节日,还已涉及更多方面。

一些人热衷于场面宏大的祭孔典礼,却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汲取和扬弃浅尝辄止,甚至毫不关心;一些地方热衷于争夺“李白故里”、“老子故乡”的名头,一掷千金地兴建各类“山寨古董”,却对真正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毫不顾惜,将传统当作政绩的点缀,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活道具;一些人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招摇过市,“读经班”、“成人礼”等仿古模仿秀一出接一出,却对两汉历史文化瞠目不知,对传统典籍和仪式只知皮毛……这些做法看似延续和弘扬了传统,其实不过是将原本富有生命力、血肉丰满的传统文化,变成了一具具徒具皮囊的文化“木乃伊”。

内涵、精神、实质,永远是文化的灵魂,是与皮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皮相再如何保存,也终有消失的一天,且失去了灵魂的皮相,不过是毫无生命力的躯壳罢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理应将内涵、精神的继承、扬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不应煞费苦心,整天围着“皮相”涂脂抹粉。▲

猜你喜欢
万圣节习俗南瓜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南瓜灯
万圣节大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