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六十年

2009-11-03 06:02汤兆基
上海工艺美术 2009年3期
关键词:手工业海派玉雕

汤兆基

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了《上海工艺美术家名典》。《名典》收录了不同时期的上海当代工艺美术家300余人,涵盖了玉雕、牙雕、绒绣、砚刻等数十种专业。建国六十年来工艺美术迅速发展,离不开一支工艺美术精锐的人才队伍。从老一辈创建海派工艺美术到如今80后的新一代艺人、设计师,他们的业绩,正反映了上海工艺美术所经历的60年如歌的岁月。

上海工艺美术60年发展,受益于前人打下的基石。自古至今。上海地区的工艺美术总处于发展的前沿位置和领先地位,这可追溯到史前,4000年前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最近再次发掘又有重大发现,其中M204大墓出土了玉璧多达9件,大玉璧直径达26.4厘米,玉锥形器长达40厘米,玉琮刻有精美的神像纹和鸟纹等等。明代上海工艺美术又出现空前发展。上海顾氏刺绣,为女中神针,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制品都以顾绣作为标榜。上海嘉定朱氏;杰更奠定了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地位。自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以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地区特别是江浙两省的工艺美术艺人纷纷涌入上海并定居下来,经过艰苦打造,在上一世纪初,很快就形成了举世瞩目的,包括绒绣、红术雕、白木雕、黄杨木雕、玉雕、牙雕、竹刻、砚刻,瓷刻等在内的异彩纷呈的海派工艺美术新局面。这些工艺美术的重大发展,为新中国开启工艺美术辉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建国60年来,上海工艺美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上一世纪五十年代通过合作化,艺人归队等举措,将流散在社会上的老艺人和小作坊组织了起来,按不同专业,创办了木雕、玉雕、地毯、漆器、绒绣等数十家生产企事业和以工艺美术研究所为代表的研究机构,从此海派工艺美术焕发了艺术青春,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动景象。1965年在上海举办首届工艺美术展,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以宅前的规模向世人全面地展示上海工艺美术发展的卓越成果,这也是一次人才队伍的大检阅,这次展览会好评如潮,震动了整个上海乃至全国,第二年移师北京,再一次引发热潮。

为了适应当时上海日益发展的工艺美术需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上海开展了大规模的人才培养工作,名师带徒特别是上海工艺美术学校的创办,为上海传统工艺美术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不仅满足了当时对人才的需求,而且也为上海工艺美术的持续发展,造就了一支中流砥柱的骨干队伍。新老工艺美术家创新、开拓,传统工艺美术已从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发展为规模型生产的企业,玉雕、漆器、绒绣、牙雕、木雕等海派龙头行业,在全国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曾是我国换汇率最高的大宗出口产品,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上海工艺美术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改革开放,为新海派工艺美术架构起更新、更高、更宽广的平台,包括两岸三地在内的国内以及国际各类工艺美术艺人、设计师,都在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开放与兼容的环境,有力推动了工艺美术的全面创新。多种经济体制的发展,进一步调动了工艺美术创新的积极性,为新一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赋予海派工艺美术新的内涵。

回顾60年来上海工艺美术的巨大变化,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1956年3月1日,毛主席在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和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联合总社筹委会汇报手工业工作情况时说:“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提高工艺美术品的水平和保护老艺人的办法很好,赶快搞,要搞快一些。你们自己设立机构,开办学院,召集会议。”1957年7月,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题为“发展手工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讲话。“文革”期间,在“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情况下,1972年4月9日周总理顶住风浪,在广州交易会上指出:“手工业要大提倡”,“手工业大有前途”。1973年4月,国务院发46号文批转轻工部、外贸部《关于发展工艺美术生产问题的报告》,文件要求:“进一步落实党对老艺人、创作设计人员的政策,继续做好工艺美术企事业和人员的归队工作,并注意培养新生力量。”1964年,朱德委员长亲自来到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视察,并题写了:“继承和发扬工艺美术优秀传统。”1991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按见了全国工艺美术代表。

近年来,国家又以立法的形式,对工艺美术实施保护。i997年,国务院通过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法律规定对认定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采取“资助研究,培养人才”等多项措施。近年来,全国和上海市评出的大师也已有百余人。同时,又采取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由区、市、全国三级通过评审,认定非物质文化的工艺美术项目,落实相关申报单位、传承人和经费,从而实施有效保护。这对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0年来上海广大工艺美术老艺人、设计师没有辜负时代的使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登峰造极的辉煌。如上海的牙雕,以镂雕细花、皮雕、圆雕人物为主,其中镂雕细花尤具特色。用鱼、鸟、藕节作外形,以透雕的手法,在鱼、鸟、藕节的中间雕出各种鸟兽、人物、花草、风景,产生花中套花,景中有景,使内景与外景融为一体,老艺人冯立锦将这一艺术做到了极致。又如上海玉雕,成就卓越,不仅有炉瓶、人物、飞禽和走兽四大类别,在全国享有盛誉。更为突出的是1962年,由魏正菜、关盛春老艺人主持下,创作了《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由一块2000公斤重的巨型玉石雕刻而成,成功地刻划了四十一名登山队员的英姿,这件作品震动了京城,被周总理定为国宝而成为中华精神的象征。60年来,正是这种敢于创新、敢于攀登的精神,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60年来上海民间工艺美术也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区域性的民间工艺美术,如金山的农民画,出涌现出一批身怀绝枝的民间艺人,如从事微缩建筑艺术的阚三喜,从事人偶绢人艺术的王辅师、应玉兰、金丽人,从事棕编艺术的叶邦叔等等。他们对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国际文化交流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上海工艺美术家名典》反映了上海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更迭。如今,老一辈海派工艺美术初创时期的名家,虽然他们大部分已相继谢世,但业绩永存。新一代工艺美术家,特别是80后新一代,他们年少志高,在国内、国际领奖台上为上海也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他们正以如日中天之势,肩负起本世纪工艺美术发展的重任,社会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希望。

猜你喜欢
手工业海派玉雕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为“海派”正名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跨界合作引领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