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风”与打破中小企业成长瓶颈

2009-11-04 02:33刘锦秀
关键词:智囊团优秀人才瓶颈

刘锦秀

摘要: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想到了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成长瓶颈问题,为解决中小企业的成长瓶颈问题,不妨借一借东风。所谓借东风,就是借人才,借智囊团,利用借来的人才和智囊团为企业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借东风中小企业成长瓶颈

0 引言

众所周知,“借东风”来源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借东风,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破曹操百万大军的典故。当时孙刘联军面对曹操百万大军,军事势力完全处于劣势的战争态势,虽然诸葛亮与周瑜很早就制定了火攻曹营的完美计划,但时属冬天,总是刮西北风天气,用火攻不但烧不着北岸的曹兵,反而会烧到自己。周瑜为此闷闷不乐,病倒在床上。当此主帅病倒,东吴举国震惊之际,诸葛亮给周瑜开出治病“药方”:“欲破曹兵,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从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借东风”典故,名垂青史,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且看原文摘要:

孔明曰:“都督心中似觉烦积否?”瑜曰:“然,”孔明曰:“必须用凉药以解之。”瑜曰:“已服凉药,全然无效。”孔明曰:“须先理其气;气若顺,则呼吸之间,自然痊可。”瑜料孔明必知其意,乃以言挑之曰:“欲得顺气,当服何药?”孔明笑曰:“亮有一方,便教都督气顺。”瑜曰:“愿先生赐教。”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粗略一看,事情很小,但是竟然让运筹帷幄的大都督周瑜忧急吐血,可见“只欠东风”何等重要,只有决战的致命因素才可能令主帅忧思成疾发生如此严重后果。这种情况与现在的许多成长中的中小企业现状极为相似,认真探讨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为成长中的中小企业,都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基础规模、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相当的经济基础,都储备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能力,自身资源整体状况都类似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状态,太多的企业经过多年努力经营,无论规模还是市场都总在原地踏步,企业想要的规模、市场扩大、发展总是遥不可及,追及原因总是归结为缺机会、缺机遇、缺智能之士——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因时制宜或者因势利导,抓住或者制造机遇机会,获得更大的升级发展的智能之士!

机会固然重要,但是现实中的市场机会对行业内每一个企业而言,都是一视同仁、公平对待的,为什么机会来临时,各个企业因机发展结果表现迥然不同,成绩各异?这就是各个企业人才团队差异造成的差别。

俗话说: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企业亦是如此。“借东风”实际只是一次在时间上被确定的机会,是保证战役成功的必须条件,不是保证战役成功的必然条件。诸葛亮不“借东风”,东风也会刮起来,但是就是因为诸葛亮确定了东风来的时间,才使得庞大的战役策划准备得以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赢得了理想的火烧赤壁战役效果,打败了曹操。

由此可见,确切的东风刮起时间才是“借东风”在此次战役的组织协调中事关成败的关键所在,也是赤壁之战孙刘联军集团所有智囊的重中之重的一项工作。诸葛亮完成了此项工作,发挥了他作为智囊应有的作用,保证了战役的成功!由此可见,因应机会的准备和制造机会的准备,不是普通员工、管理者所能做到的,只有专业、专家类的人士才可以完成!

任何一家企业都想要获得这样的优势,尤其是制造出来的机会优势!这种制造机会的优势,其本源实际就是人才优势!

市场机会、机遇可遇不可求,想要获得优秀的人才并不困难。如前所述,人才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更清楚,但是,中国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高级人才、对智囊团队是怎样的态度?尽管中国的企业发展已经进入智本时代十几年,但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资本高层、经营高层却很少有执行 “智本时代”应该执行的发展策略。虽然“智本经济”的概念早已经在经济界、企业界形成共识,接受了,但在现实中,执行却大打折扣,尤其在踏步不前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中小企业共同特点的发展瓶颈。分析中国的这种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不难发现形成此发展瓶颈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敛财的心态仍然存在

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家族企业。它们虽然已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但是在经营心态上仍然停留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没有走出敛财的心态境界,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进步作好调整。这种存在于企业经营管理指导思想上的心态落实到企业管理上,就表现为对机会的漠视、吝啬,不仅严重阻碍了外部智脑的引入,而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这种心态同时还产生了另一个致命的企业硬伤——人才流失!人才的流失代表了企业势力的削弱,市场的丢失,同时成全了竞争对手的壮大,这也是现在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严重扰乱、妨碍了企业的发展计划进程。

可以说,原有血液的流失和新鲜血液的引入困难,是目前止步不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形成的根本原因。

2 据优秀人才为己有的心态

企业的建立,需要各种人才的组合;企业要发展,更需要优秀人才的加入。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虽然企业寻找、引进合适、强能的人才不易,但是想要自己培养出优秀人才更难,这是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普遍感慨的问题,相对而言引进优秀人才对企业而言更容易、更经济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有的企业对笼络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公司就表现得异常狂热,尤其是策划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

另外,吸引人才要量力而行、量体裁衣。企业没有达到相应层次,没有相应层次的势力,就不要超前消费人才;没有大度容人的心胸,没有按才等价付出的心理准备,就不要超能力吸纳人才,否则企业不仅会取得适得其反的后果,而且会影响长远的人才工作的落实效果。

以上两种中小企业病症,就是目前阻碍中小企业成长的主要致命痼疾。这两个痼疾在企业高层不消除,这个中小企业就不可能进一步成长。这两个痼疾消除实际不难,就是一种吝啬心态的改变,一种获得、使用人才的工作方法的改变就可以了,总之,关键做法都是改变对待人才态度的问题。既能解决以上两个痼疾,又能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最好的方法用一个字就可概括——“借”,就是借东风的“借”。借用人才,借用人才所在的团队,就可以更好地解决此中小企业的痼疾。这个“借”字的意思每个经营者也都明白,并且也都会执行,但是,每个经营者遇到好的人才,又都不免见猎心喜,感觉借来的不保险,不稳当,只有将此人才据为己有、控制在手才更好!然而,优秀人才的个人能力固然重要,然而独木难支,独木难成林,缺少专业的合作团队支持,完成企业所需的工作质量就很难保证。专业的工作团队、智囊团才是真正卓越的代名词。就是这一念之私,使得企业的人才运作陷入失败;就是这一念之私,夭折了多少成长型中小企业,也耽误了多少策划人才的个人成长和策划团队的成长!就是这一念之私,阻碍了企业的“借用策略”的实施,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个企业有将优秀人才“据为己有的私心”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生搬教条地落实实施就错了。如果能将人才荟萃的专业机构引为己有、己用岂不更好、更有力!这样,不仅中意的智能人才为您服务,而且获得了整个专业智囊团的智力帮助。花小钱,引来一个策划团队、一个智囊团队、一个技术团队,岂不是更好,更经济!只有专业,才会卓越,但是,多少企业就因为对策划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的贪婪,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发展,而且阻碍了策划、研发、营销行业的人才聚集,影响了各种专业团队的形成与稳定,同时也中断了一次与专业团队合作共同发展的机会。

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小企业不妨“借东风”发展自己的企业,以尽早步入大型企业行列。

猜你喜欢
智囊团优秀人才瓶颈
本期智囊团风采展示
本期智囊团风采展示
突破乡镇地区幼小衔接的瓶颈
本期智囊团风采展示
本期智囊团风采展示
在突破瓶颈中成长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经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