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依赖症需调整政府与民关系

2009-11-06 10:32
环球时报 2009-11-06
关键词:依赖症社会公众情结

《环球时报》11月4日发表了杨光斌教授的《中国需要“大政府”》一文,但问题在于不是“大政府”就能解决一切。过去20多年来,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各国努力调整,但依然挑战重重的问题之一。如今,一方面,公民不信任政府成为了世界流行趋势;另一方面,公民对政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并在这个风险社会时代中更加依赖政府的庇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在进行职能转变,希望改变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改变“大政府”应从调整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入手。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公民权和人权意识日益增强,各类风险逐步增多等新挑战面前,各级政府与公民之间应该构建起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健康关系。然而,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存在三大障碍,而只有清除这三大障碍,政府与公民之间才可能找到合理的界限。它们就是弥漫在整个社会和体制中的三种不良情结。这也说明了我们所谓的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远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公民关系。

第一个是“吃肉”情结,即“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说法被用来描绘社会公众对改革的矛盾心态,一方面在享受改革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又不满于改革带来的新变化,难以在心理上马上接受。至今,这个情结依然存在于社会公众与政府的关系中。社会公众既依赖政府,因为后者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及其分配;也对政府的某些行为日益不满,因为这些行为影响到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显然,利益已经成为了政府与公民关系的根本内容。如果不能合理地协调好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就会引发社会内部矛盾,乃至社会与政府间的矛盾。

第二个是“信任”情结。已有多项调查显示,政府层级越高,公众对其信任程度越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离普通民众距离远的政府——中央政府,越受信任,反而是自己身边的基层政府不值得信任。与世界许多国家相比,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我们经常听到中央的“经”很好,但被地方“和尚”念歪了这样的议论。事实上,只有身边的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依赖才有坚实的基础。否则,很难使“被依赖”与“被信任”形成有效的转化。

第三个是“灯台”情结。俗话说,“丈八灯台,照远不照近”,即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官员,似乎都无法摆脱这种情结,批评别人的时候,义愤填膺,而对自己的缺陷视而不见。这种情结为政府腐败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使许多人放弃了基本的公民责任。更可怕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这种情结还与盲目自大心理纠结在一起。用发展中国家的例子来证明一些错误行为的合理性,以发达国家为参照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对政府来说,最典型的说法也许是:看看哪些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政府是多么失败;看看发达国家的公民素质,我们怎么能放心把一些权力还给社会呢?

从本质上说,政府是“必要的恶”,公民自我管理社会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尽管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来证明政府在现阶段不断扩张的合理性、社会公众依赖政府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不能有效约束政府行为,推动社会自身的强大,提高公民个人的责任心和自我管理能力,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自省,那么就无法划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理边界。▲ (作者是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

改变依赖症需调整政府与民关系

猜你喜欢
依赖症社会公众情结
十二星座有哪些依赖症
毛绒情结
“战斗民族”的体育情结
探索潜意识深处的情结
摆脱依赖症
数字化媒体时代影响性诉讼生成机制研究
是情结控制了你,还是你控制了情结
社会公众二孩生育影响因素研究综述:2003—2015
试论社会公众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
社会公众追究政府生态责任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