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2009-11-09 06:41田安华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诗意诗歌

田安华

【摘要】诗歌,是生活海洋中真善美的幻化,又像情感沙滩上俯首可拾的贝壳,它是文学群山之间风光无限的巅峰。阅读和欣赏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联想,激发情感的共鸣,充实心灵的遐思,增强审美的情趣。

【关键词】诗歌、诗意、阅读和欣赏、吟诗

Gives it by the fishto be inferior that gives it by the fishing

Tian Anhua

【Abstract】

The poetry, is in the life sea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transforming, also looks like the shell which in the emotion sand beach bows the head to be possible to ascend, it is between literature hills the scenery infinite mountain peak. Reads and appreciates the poetry, may arouse our rich association, the stimulation emotion sympathetic chord, the substantial mind's daydream, strengthens the esthetic appeal.

【Key words】The poetry, the poetic sentiment, reading and the appreciation, read poems

一位中学生在诗中写到:

“我们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

每一片白云,都是一片纯洁的遐想;

每一束阳光,都是一个梦的意境;

每一个大胆的念头,都是一位浪漫诗人的抒情……”

中学阶段,正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富有诗意的年龄。在“诗的年龄”,谁不爱诗?诗歌,是生活海洋中真善美的幻化,又像情感沙滩上俯首可拾的贝壳,它是文学群山之间风光无限的巅峰。阅读和欣赏诗歌,可以唤起我们丰富的联想,激发情感的共鸣,充实心灵的遐思,增强审美的情趣。

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一定数量诗歌。七-九年级《语文》共六册,180篇课文,诗歌23篇,占课文总数的12.8%,课文中选编古今中外诗歌51首,加上每册附录课外古诗词背诵10首,《语文》教材中共选入诗歌111首。所选入的诗歌,无不是古今中外的名篇。其中,外国诗歌10首,散文诗4首,词曲22首,中国现代诗歌10首,古代诗歌65首。

初中语文教学,诗歌教学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进行诗歌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诗歌渗透着诗人真实的思想感情,读懂诗歌,走近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言志”,诗歌是诗人美好心灵、思想、情感的结晶,可以把它视为诸多精神维生素的高级营养品。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名家名篇如过江之鲫。历代优秀诗作都汲取了人类发展不同时期的思想精华。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无论是汉魏乐府,还是唐诗宋词元曲,诗歌既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也培养了人民的精神。诗歌中往往溶铸了诗人的感情、旨趣、爱憎、哲理,体现着诗人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价值的判断。理解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以诗作本身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义,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诗歌是作者流露思想情感的载体,是阅读欣赏者理解和评价其思想内容的基准点,脱离作品的分析会盲目、空泛、主观臆断,穿凿附会,或予拔高、或予曲解,会有悖于客观、公正。

1.2抓住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要通过诵读、体味、揣摩来发现关键诗句

关键诗句常常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诗的主旨所在,称之为"诗眼",它也可视为作者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些窗口可探视作者的内心世界。

1.3从诗歌的意象中发掘其思想内容

意象大致分为:

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雪等等。

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

动物类:鸦、猿、鲤鱼、青鸟、鸳鸯等等。

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箫)、吹芦管、捣帖、饮酒等等。

举例简析意象的具体含义。

景观类:如月(明月、残月、新月)多表达离愁别绪,宣染悲凉的氛围。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植物类:如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渭城朝雨邑轻尘,杨柳依依柳色新”,《送别》“春花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行为类:凭栏、登楼,多为思念他人,发泄心中忧闷之情。如宋代蔡绅《归园东》“独自倚朱阑,波面双双彩鸳戏”;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

在基本了解意象及其含义后,让学生形成一些认识,归纳出一些特征,把握意境,更加顺畅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1.4要从顾及全篇、顾及全人,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顾及全篇,即从全文来审视,不能只就局部盲目推论;顾及全人应了解作者的基本经历,处世为人,道德操守等,避免脱离其人,空泛议论;联系社会背景,即应将诗作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联系起来思考。

2.要注意诗歌的日积月累,反复吟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学生现在缺少的就是积累,文化积淀肤浅。古诗词是我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像海绵吸水那样大量地积累,化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共选编的100余首诗歌,远不够。可联系所学诗歌,选择补充介绍一些诗歌,推荐给学生,让他们读读,背背,感知其思想内容,了解其艺术表现手法。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老师先为学生示范,让学生清楚快速读诗的步骤:示范朗读——请学生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充分利用课堂的空余时间、早自习和上学放学的途中,督促对诗歌的朗读、背诵。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配乐诗朗诵),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日积月累,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欣赏水平。

总之,诗歌这笔财富,尤如深埋在地下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第一线上挥洒汗水的同仁再去靠近些,掘得更深一些,定能开发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收稿日期:2009-09-27

猜你喜欢
诗意诗歌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七月诗歌
普通人的诗意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小小诗歌汇
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