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定位

2009-11-10 07:33
老区建设 2009年16期
关键词:生态圈产学研院校

黎 明

[提要]地方院校要根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准确地在产学研合作中定位,充分发挥自己作为地方智力资源库的作用。为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使地方高校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资源支持。

[关键词]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生态圈

[作者简介]黎明(1972—),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58)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J0981)。

地方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地方院校“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经济、地方产业界有着天然的联系,更容易实现产学研合作。但是这种独特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能否在产学研合作中合理地定位自己。

一、地方院校的特点

我国高等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中,已基本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就一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教育结构来看,一般具有四种生态圈:其一,由教育部主管或省部共建的高水平大学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此生态圈内的大学综合实力较强。其二,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重点大学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其三,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一般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此生态圈内的院校以本科教学为主,兼顾科研。是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团队。其四,由高职高专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地方院校基本上属于高等教育生态圈中的第三方阵。

与其他大学相比,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更明确、更具体,它的服务应该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主动服务地方。首先,地方院校只有在服务当地社会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地方各种资源的供给不仅是地方院校生存的基础,而且是这些院校能不能发展、发展的快与不快的主要社会条件。其次,地方院校只有在服务当地社会中才能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现代世界各国大学都把为地方服务作为学校办学的重要支点,并通过为地方服务谋求学校的长足发展,地方院校就更没有理由不同当地经济和社会的需要亲密接触。再次,地方院校只有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中才能逐步培育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性特色是地方院校所应具有的重要办学特色。

二、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院校发挥办学优势的必然选择

地方高等院校的建制与地方经济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一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国战略的实施,地方院校更加成为地方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地方院校的发展趋势引导着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走向;另一方面,地方院校也只有置身于地方发展战略的大格局中,充分利用与地方联系密切的天然优势。以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体制转型、增长方式变换为契机,主动积极地进入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为其服务,才能真正成为支持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真正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究基地,真正成为科研成果在地方经济建设中迅速产生效益的生产力转化基地,才能求得长期的生存和更好的发展。因此,地方院校有必要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通过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积极探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途径,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地方院校长期的行业办学背景为地方院校坚持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地方院校最初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都是为了满足行业生产实践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学科专业与行业、地方产业的直接对接为学校产学研合作提供了重要前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为学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同时学校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三、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的定位

(一)地方院校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明确任务、把握方向。教育系统有着不同于经济系统的独特的发展逻辑,伯顿·R·克拉克说:“用评价经济系统的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系统并不可取。然而,我们的常识和管理理论中却渗透着把两者相提并论的谬误。”进行产学研合作不能以丢失大学本色为代价,作为储存、传播、发现和创造知识的大学,其根基是教学和科研,如果动摇了教学和科研这一根基,社会服务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地方院校应发挥自己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齐全、有利于创新、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丰富的智力源泉,让企业成为研发和投入的主体。

地方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获取经济收益只是手段。为此,地方高校要将“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作为其办学宗旨,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依托其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引进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和科研成效,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一味地追求经济收益,大量创办经济实体、校办科技企业,不仅违背了产学研合作的本义,也是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误解或漠视。

(二)地方院校应探索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各个地方院校应结合本校教学、科研实力及学科建设的规划,结合当地企业的需要以及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探索、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产学研结合之路,而不应照搬、模仿重点大学或其他学校的结合模式。以下几种模式可供地方院校参考:一是先建后引式。地方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创办由教授、专家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机构,研究出一批具有开发价值的成果,吸引企业界来参观、交流和洽谈合作业务。二是上挂外联式。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院校、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联合攻关,解决当地企业的技术难题,不仅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自身的科研水平。三是主动出击式。地方高校应放下“架子”,主动深入到当地工厂、企业,调查、研究他们的需求及困难,同时做好自我宣传,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学科及科研优势,从而达成共识,开展合作。四是咨询委员会式。为了密切同地方的联系,更有效地为地方服务,地方高校可以在校、院、系各级成立由各行专家、地方经济部门负责人和地方产业界代表参加的咨询委员会,委员会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及科研工作提出建议,帮助院系建立实习基地,促进产学合作。

(三)地方院校产学合作教育要定位于当地产业需要。市场机制是公平竞争机制,是一个追求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之后,企业要面临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企业必须努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劳动生产力水平。而地方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生产技术落后,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缺乏,对人才、技术的需求较大,有着产学研合作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在获得更大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地方院校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树立面向地方、服务地方的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服务,从而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此,地方院校要全面了解本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与地方企业建立多方位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上,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现场、设备及技术手段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办专业、合办研究生班、合办成人教育及职业教育学院以及举办各类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中心等,进行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使校企实现“双赢”。

(四)地方院校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科技合作中合理定位。首先,地方院校的合作对象要定位于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关心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

其次,地方院校在合作中要定位于发展研究。地方高校不应与重点院校在基础与应用研究上竞争,重心应放在发展研究上,定位于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环节。

再次,地方院校在合作中要定位于市场与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地方院校要关注企业生产实践中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应用技术开发为主,技术开发与技术改造并举。

责任编辑建学

猜你喜欢
生态圈产学研院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重视生态圈建设 打造生态圈体系
传统产业也要拥抱生态圈
植树造林也破坏生态圈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