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创业记

2009-11-11 03:31王珊珊
职场 2009年11期
关键词:李开复工场创业者

王珊珊 石 丹

俞敏洪在新浪“围脖”中评价李开复是“企业界抛弃成功”的最好代表。一转身,老师开复变成了老板开复。离开谷歌中国的李开复,带着他的创新工场和大把的资金开始了“老板”的生涯。这次,他是真正会做一次“最好的自己”,还是会成全更多人“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说:“在创新工场的工作每天都不一样,都很快乐、很充实。”当还有人在为李开复离开谷歌中国唏嘘的时候,开复老板早已经忙不迭地开始新一轮的融资了。

这个“十一”长假,李开复主要做了两件事情:到美国与投资商谈融资;回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希望海外学子们回国创业。

吸引人眼球的除了李开复、谷歌、创业等关键词外。李开复身后的“财团成员”也同样都是重量级的:刘宇环(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柳传志、俞敏洪、陈世骏(Youtube创始人之一)都是他身后强力支持者。当然,还有创业者们最需要的、大把的资金。可我们也知道,钱对于创业者很重要,但绝不是全部。

在外企做经理人,李开复很有经验。但是他是个好的创业者吗?1998年在北京创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又创建谷歌中国公司,李开复认为这都是自己比较成功的创业实践经历。“我不会太欠缺创业的感觉,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

Learnig by doing

在创新工场中,李开复不愿意再把自己定位成导师。他认为有时最好的导师的作用是不要做导师。

在创新工场,你的角色是老师还是老板?

其实,有时候最好的导师的作用是不要做导师。创业必须实践,要亲自做技术、产品、公司,我来帮他们把它做得更好。我确信在创造价值的实践过程当中,人会得到最好的学习和成长,因为没有什么教育会超过自己动手的收获。

我多年来的知识才能、领导力都是通过创新、创业这个过程学到、沉淀下来的。

我最希望做的两件事情之一就是把非常繁杂的科技变成人人受益、人人可享用的事情。这需要我们一起动手来做,为创业者提供天使、VC、猎头、软件公司、孵化器五样精华。

有人认为创新工场有点创业乌托邦之感。从过往的工作经历看来,微软亚洲研究院、谷歌中国都有些“乌托邦”之感。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当时全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唯一真正的研究环境;谷歌中国做到了像美国总部一样20%从下到上的创新。我希望创新工厂有扩张的能力。

商业价值是创业的唯一目标吗?

创业,商业价值绝对优先。创新工场的目标是5年内用8亿元的投入,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几个领域创建出25家创新企业。它同时代表了批量和精致。这些公司通过收购、并购等途径使得商业获利。“产品”就是一个一个的高科技公司。科技公司一旦有价值了,创新工厂就有价值了,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子公司打造好,这样母公司才能好。

当我们用商业价值去平衡所有的项目时,最后绝对会达到一个很好的教育年轻创业者效果。如果我们想说多牺牲点商业价值多教教孩子们,这么做的话就对不起投资者,如果我是投资者,我是不会投钱的。商业价值是创业的唯一目标。

我们希望能吸引两类人,一种是要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除了具有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之外,他们对创业还要有一种渴望,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能获利,最后还要具备很尖锐的判断力;另外就是工程师,那种非常能干的、实战的、天才的、努力的工程师。

什么才是创业的基础

有钱?有创意?有影响力?勇于放弃?……哪个才是创业的基础?

你教导年轻人做好最好的自己,是否这次才是你自己真的做了最好的自己?

创业要跟随我心,愿意放弃。做老板是我儿时的梦想。我是整个家里都非常自豪的一个老来子,我聪明但顽皮。60年代父母能够放权给我,让我独立成长,因为这种开放的环境,我是最早就理解有选择放弃权利的孩子。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成功是因为我善于选择,是因为我跟随我的心,我愿意放弃。在投资者看来,除了移动互联网能带来无限商机,还有我愿意放弃一切投入到创新工场中,投入到没有做过的事情中去,使他们愿意放点钱进来。对很多的创业者来说,也是如此,你需要让投资者看到你的投入程度。我一直认为,创新工场几乎是为我设计的。所以,我的创新工场在很短的时间募集到上亿元的资金,其实我个人的原因占很大部分。尤其是舍得放弃这一条。

选择的难度不在选,而在放弃。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更多的是学会放弃的力量。你的直觉和心中的声音要引导你:这件事情你做了,世界就会因你而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你能更清楚地听到这种心中的声音时,更能帮你做出放弃的选择。

你能迅速吸引来这么多投资,也与李开复这三个字的影响力有关。

我一路都是朝最大化自己的影响力来走。要让更多的人看见你,就必须站得高一点。苹果、微软、谷歌这三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公司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高起点。所以,我在《世界因你而不同》中说:“选择工作的标准,就是成长、兴趣和影响力。”

你会觉得很多年轻人创业有热情但是期望值过高吗?

我很乐观地认为,20年以后中国最终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那时,那些面向世界的品牌、最了不起的公司,很可能就是高科技的中国公司,这些公司很可能是未来5年到10年内创造的,这些就是今天中国青年的机会。面对这样的一个机会,我是很认同并鼓励的。但是今天,中国的大学生对创业有一种盲目的自信和理解,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值,认为一毕业就可以创业,就可以做下一个腾讯、下一个网易。

我觉得最需要表达的理念是,你对创业的任何热情都请从基层开始,尤其在高科技项目的创业上。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下毕业,你几乎是没有能力主导高科技项目的创业的。但你可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在一个有经验的领导下学习,也可以加入创新工场,也可以加入一个公司,比如谷歌、微软、腾讯或者网易这样的公司,经过了3~5年的学习之后,等有了好的想法,建立了好的团队,拿到好的资金,这时候再来主导自己的创业。千万不要盲目地去看过去谁谁毕业就创业就能成功,因为每一个成功的马化腾的背后就有100万个失败的例子。为了避免成为100万分之一,就要最大化积攒一点时间得到一些经验。

如果要对今天中国出现大量的创新创业的公司提一点建议的话,我希望这些公司不要那么急功近利。任何一个公司要想成为一个跨国的公司,都需要一个谦虚、努力为公司着想的领导者,要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还要把诚信放在短期的利益之前。因为今天中国的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的经验都不足,两个经验不足的人,要把资金凑在一起,彼此有正确的希望值,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当两者都越来越成熟之后,问题就会消除。

除了期望过高,你看到中国年轻人创业还有什么问题吗?

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受过良好教育、聪明、勤奋的青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理想。但最最欠缺的还是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及创新所必备的多元化的能力。他们普遍存在缺少情商培养、视野狭窄、不够主动等问题,主要还是偏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造成的。我一直鼓励青年学生多实践、多表达,勇于突破既定模式。我希望通过“创新工场”尝试一种全新的“批量创新”之路。

如果让年轻人在更注重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中成长,如果能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最好的创新平台与产业环境,将年轻人的创新激情转化为市场上的成功,也许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会出现乔布斯那样的风云人物和全球化的高科技企业了。

Mentor箴言

遇到不满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就闭嘴不言。

初出茅庐,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烦打伞,不带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记住,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问题没有非黑即白

现在青年最缺的品质是对成功的理解,相对一元化了,成功=名利。其实成功需要对理想的理解,对人生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意义是世界因你不同。园丁创造出美好的氛围,让人们心情愉悦,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厨师做出美味的食品,也是生命的意义。应该修正这种功利性的理解。电影《死亡诗社》中有一个片段,他们的诗歌老师让学生们都站在桌子上看东西,会看见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事事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呆板地看待一个问题。有一本《异类》的书,用了统计的方法看待成功有偶然又有必然的东西,这样你又多了一个方法来看成功。

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青年的自信

我的女儿在6岁时,就有了自己的自传,因为她说她害怕忘记。其实这件事情帮助你建立了孩子的自信。父亲愿意帮她打字、收集资料,几个小时的打字不算什么,但是快乐自信的氛围才能培养出自信的青年。

创业必看的书

《从优秀到卓越》、《成功人士的7个习惯》、《基业长青》、《世界因你而精彩》

猜你喜欢
李开复工场创业者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新锐榜
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女性创业者榜单
成功来源于不经意间的努力
手艺网+手艺工场
数据中的创业者
互联网创业者
李开复:骂并信任着
“病变”的李开复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