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的海燕

2009-11-13 03:54张巨文
中外文摘 2009年20期
关键词:内务部高尔基斯大林

张巨文

1936年6月1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高尔基去世了。苏联人民为他在红场举行隆重的国葬,成千上万的人们悲痛地向他的遗体告别,以致莫斯科全城的交通为之堵塞。而与此同时,苏联内务部的秘密警察却正一遍一遍地搜查他家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土豆都一个个切开。几本高尔基生前珍藏的杂记被送到内务部头子雅戈达的案前。雅戈达看到里面有反思苏维埃政权的内容,随即骂道:“狼总归是狼,喂得再好也还是想往森林里跑!”

像这样矛盾而令人困惑的一幕在高尔基的一生中曾经多次发生过。他也因此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谜团和思考。

海燕高飞的年代

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由于父母早亡,他10岁时便出外谋生,到处流浪。他当过鞋店学徒,在轮船上洗过碗碟,在码头上搬过货物,给富农扛过活。他还干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看门人、园丁……

在饥寒交迫的生活中,高尔基通过顽强自学,逐渐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世纪90年代,他发表了一系列以俄罗斯赤脚流浪汉为题材的作品,着力表现最底层人群——乞丐、窃贼、妓女、吉普赛人——身上那种没有被生活压倒的自尊和力量、个性和勇气。

这些作品一时风靡俄罗斯。而高尔基本人,则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在许多城市的街头,都有乞丐声称和高尔基一起流浪过;不同阶层的青年穿起了高尔基式的衣服;他的剧作《在底层》、《小市民》,上演后轰动一时。高尔基跃升为那个时代最为著名的作家。

饱尝生活艰辛的高尔基是沙皇封建制度的坚定反对者,1901年他曾经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政府镇压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专制制度,因而被捕并遭流放。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那首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如同一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令无数热血青年激动不已。

海燕变成乌鸦

然而当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之后,渴望革命风暴的高尔基却似乎变了个态度。

1917年的俄罗斯是各种政治势力彼此交锋,都处于你死我活的年代,充斥着以暴易暴的肉体报复。人们甚至可以未经审判而随意处死和枪杀无辜者。布尔什维克的《真理报》则公开声称,“我们的1颗人头,要用你们的100颗人头来换”。作为人道主义者的高尔基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忧虑,在《新生活报》发表文章,认为革命绝不能变成单纯的屠杀和劫掠。

革命暴力同时还在摧毁文化,剥夺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1918年5月,数家报纸被关闭了,近10家报纸被罚款,在彼得格勒,除去《真理报》与《红报》外,所有的晚报都被查封。珍贵的图书馆被一个接一个毁坏,藏书被烧毁,钢琴被斧头劈掉,藏画被撕碎,科学仪器、艺术品、文化用品在人们眼里变得一钱不值。高尔基感到痛心与震惊,他愤怒地呼喊着:“我们正在做的比我们摧毁的还要污浊。”

这声音与当时革命的潮流是那么不合拍,简直像是“乌鸦的聒噪”,因此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判。《真理报》发表匿名文章,指责高尔基的观点是“呻吟的庸人”、“酸腐的抱怨”,还不无讽刺地说“本该教育人民的高尔基应当去接受人民的教育”,指责高尔基“不再是革命的海燕,而是革命的直接叛徒”了。

高尔基与列宁之间的分歧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列宁一再要高尔基去外国疗养,并且告诉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这其实是对持不同观点者的一种驱逐。

不受欢迎的流亡者

1921年高尔基离开了俄罗斯,先后在德国和意大利居住过。但他仍旧关注着俄罗斯的现实。

当他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很多人被判刑时,便发表了一封致法国作家法朗士的公开信,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这封信产生了广泛影响。苏联政府非常愤怒,发表文章批评说:“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革命。他的危害极大……”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革命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高尔基1922年出版的《论俄罗斯农民》引来克里姆林宫更大的怒火。多家媒体联合起来,一致攻击高尔基。苏维埃政府甚至决定:如果他进入俄国国境,就逮捕他。1923年,当高尔基听说苏联政府要所有图书馆把《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又愤怒地宣布要放弃他的苏联国籍。

高尔基成了苏联的敌人。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警察总部被细致分析。高尔基的大量信件,都被秘密警察收集起来。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

关进笼中的海燕

1927年斯大林击败了所有政敌,急需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觉得可以利用一下高尔基的威望,于是开动全部宣传机器,一定要高尔基回国。苏联作家协会、各种团体,甚至少先队员都被动员起来,给高尔基写信,请他回国帮助苏联人民提高文化水平。

1928年,高尔基回到阔别七年的俄国,受到隆重欢迎。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他找了一幢豪宅,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有警卫保护。他的别墅周围,种上他喜爱的外国花卉;他吸的香烟从埃及定购,只要需要阅读,任何国家的出版物都会为他弄到。他还拥有一节经过专门改装的专用列车车厢。作为革命的“海燕”和“旗手”的高尔基,获得了几乎可以与革命导师列宁并肩的地位,无数的城市、广场、街道、工厂、公园、剧院甚至劳改集中营都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高尔基在撒谎

曾经高傲飞翔的海燕被关进了盛名的牢笼。人们惊愕地发现,它竟然学会了唱赞歌。高尔基开始在作品中盛赞斯大林,包括其“肃反”政策,片面夸大苏联的成就。当国际人权保护联盟抗议苏联判处许多人死刑时。高尔基却声明说,被苏联政府枪决的那些人是罪有应得,这其中还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啊!”

索洛维茨岛是苏联著名的劳改营地,在这里,犯人受到非人的虐待,冻死、炸死、烧死是常有的事。从那里逃出来的人在国外著书揭露岛上种种劣迹。1929年,政府让高尔基上岛考察,希望利用他的证词,驳斥那些攻击性言论。

根据监狱当局的精心安排,岛上的环境以及能看得见的设施均为之一变,衣不蔽体的犯人被用帆布遮住,远远望去就像一堆废弃的堆积物。尽管这样,高尔基还是看出了问题。躺在长椅上休息的犯人,手捧报纸津津有味地读着,可是报纸全是倒拿的——他们想以此示意给“海燕”,他所看到的全是假的。遗憾的是,高尔基只是默不作声地走到他们身边,将报纸正了过来。

在儿童教养院,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中走出来,用甜甜的嗓音说:“高尔基你看见的都是假的。”高尔基吃了一惊,叫所有的随从人员都出去,与小男孩单独谈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当他从工棚里出来时泪流满面。可是等到他登船离开之后,小男孩就被枪毙了。而高尔基随后却发表文章,称索洛维茨岛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

苏联当时还搞了一项巨大的工程,开凿沟通白海和波罗的海的白波运河,由劳改犯负责施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死掉了30万人。1933年8月,高尔基率领120名作家集体游览了运河,事后赶制了一部《斯大林白波运河修建史*,以毫不含糊的口气宣称:运河施工没有死一个人!

作家的良心

高尔基为什么要撒谎?这是无数后人为之愤慨、惋惜和不解的事情。也许面对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任何人都会变得卑微,如果不能改变现状,也就只好痛苦地改变自己。也有人说,这是高尔基与当局达成的交易:如果他能消除对劳改营的指责,当局就放松对劳改营的管治……高尔基遵守了诺言,可刽子手们没遵守。

可是高尔基的良心仍然在努力发出微弱的声音。工人们那一张张因吃不饱而瘦削蜡黄的脸庞,铁路上那一列列押送“富农”去西伯利亚劳改的棚车,特别是苏联报刊上公布的一则一次枪毙48个被指控导致饥荒的犯罪分子的消息,都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高尔基再也坐不住了,找到内务部,抗议政府嫁祸于人,滥杀无辜。

斯大林的“肃反”运动愈演愈烈,1932年,高尔基素来敬重的加米涅夫被捕,他为此感到极度不安和不解,径直去了内务部,将自己的看法直陈内务部。由于高尔基的干预,几位老布尔什维克免去了被继续监禁或流放之苦。

斯大林对高尔基的冒犯百般迁就,想让高尔基为他写一本《斯大林传》,就像他写那本成功的《列宁传》一样。但高尔基就是不肯动笔。后来内务部奉斯大林之命,又想让高尔基写一篇有关列宁和斯大林友谊的文章。高尔基也拒不接受任务。

斯大林终于明白高尔基永远不会按照他的预想,写一本可以在全世界读者面前塑造他的光辉形象的书了,便把他软禁起来。在肺病日益严重的晚年,高尔基多次提出申请去阳光明媚的意大利疗养,斯大林却始终没有批准。如果让他去了意大利,他很可能真的要写一本书,但决不会是斯大林所企望的书。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在郁闷中凄惨地告别人生。可悲的是,死后的作家还被斯大林利用来大做文章。苏联政府突然宣布高尔基是被无产阶级的敌人谋杀的,是托洛茨基右派集团庞大阴谋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推翻斯大林政权。而这只是有关高尔基死因的多种说法之一。

高尔基,这个俄罗斯人民伟大的儿子,托着一颗苦难的心,从灾难深重的旧俄罗斯走来,又带着一颗无法宁静的心,在矛盾重重的俄罗斯归去。他曾经热情地呼唤革命,却在革命到来之时,成了不受欢迎的人,他在名利和威压之下成了虐政的工具,却仍然拒绝为斯大林树碑立传。可以想见,他经受了怎样的内心分裂、斗争和痛苦。

猜你喜欢
内务部高尔基斯大林
乌兹别克斯坦内务部警察学院代表团来院参观访问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俄内务部17名高官被解职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
斯大林军事学术的几个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