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奥巴马遭遇万人大游行

2009-11-16 09:19俞天颖
世界知识 2009年19期
关键词:克林顿奥巴马餐厅

俞天颖

在华盛顿广场公园南侧,1981年开业的意大利餐厅ⅡMulino,与纽约大学的校舍、办公楼及教学楼混杂在一起。这是一家当地颇有名气的高档餐厅,菜品和价格都是一流的。

9月14日,一流的餐厅迎来一流的客人。这天中午,ⅡMullno餐厅破天荒关起了大门,餐厅还在营业,但顾客只有两个。在餐厅靠近墙角的一张桌子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自己的前辈——克林顿面对面坐着,一边认真享用菜肴,一边小声交谈着。在他们旁边的另一张餐桌上,坐着各自的随员。

这顿安静的午餐,足足吃了一个半小时。在奥巴马和克林顿亲热地走出餐厅、钻进各自轿车之前,他们只留给好奇的记者几分钟时间拍照“留念”。奥巴马什么都没有说,克林顿则起劲地称赞这里的菜肴“缝康”。他说:“我们吃了鱼、意大利面和蔬菜沙拉……都非常有利于健康,特别是我这样一个平常就非常讲究健康的人,也觉得这顿饭的确健康。”

奥巴马和克林顿决不会被一顿健康的午餐吸引到这里,但是他们却极有可能因为健康这个话题而走到一起。在奥巴马的日程上,至少已经有一个重要内容和“健康”二字牢牢锁在了一起。

奥巴马先生:您变脸了!

两天前(9月12日),一场大概是奥巴马就任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风暴,席卷华盛顿的主要街道。这一天,来自全国的上万名群众聚集在一起,用大游行的方式反对奥巴马准备在最近推出的一系列政治“变革”。

标语牌上,粗大的字体昭示出示威者的复杂心情。有人担心未来的医改政策会让他们的报税单变得更沉重:“奥巴马,我们不希望变成你‘新政的提款机。”也有人对奥巴马的改革承诺心存怀疑:“我们要听你的实话!”还有人干脆就是谩骂:“奥巴马,你简直就是个骗子!”更有人直接进行讽刺,他们举起一幅经过修改的照片,奥巴马的鼻子和上唇之间被添上一抹浓浓的小胡子,让他看起来和希特勒的头像是那么相似。在照片下方,示威者把奥巴马竞选时最有号召力的口号——“我们需要变革”改成“我已经变了”。讽刺者的用意一目了然,他们已经把奥巴马和臭名昭著的纳粹党魁相提并论。

发生在华盛顿的万人大游行,是最近一个多月席卷美国多座城市的一系列政治风暴的高潮。8月28日,加利福尼亚州的萨克拉门托市成为“茶党快车”(Tea Party Express)接力大游行的“第一棒”(“茶党”源自1773年波士顿茶党的反英抗税暴动,后来专指乱哄哄的争吵、骚动)。从这里开始,以“我们国家应该更美好”为首的一些号称“不属于任何一个政治派别的”小规模政治组织,利用各种方式鼓动老百姓走上街头,从一座城市转移到另一座城市,辗转34站之后,把华盛顿作为“茶党快车”的最后一站。这场群众接力大游行只有一个“主旋律”:向奥巴马和他的政府施加压力,逼迫他们放弃正在国会讨论的医疗体制改革方案。

群众的愤怒让奥巴马在大街上遭遇尴尬,而议员乔·戚尔逊先生的突然发飙,则让奥巴马在国会颜面扫地。9月9日,当奥巴马正在国会阐述他的医改方案时,这位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共和党议员突然冲动地站起身来,当着电视直播的镜头直斥奥巴马的医改方案“一派谎言”。第二天,当众羞辱总统的威尔逊议员受到支持者英雄一样的追捧,美国颇有人气的保守派电台主持人拉什·林鲍公然站在他的一边表态说:“照我看,威尔逊先生没有什么需要道歉的地方。”

步入9月,奥巴马的人气指数“就像坐了滑梯一样”狂跌猛泄。上任之初,奥巴马的支持率曾如梦幻般逼近70%,然而100天之后,他的支持率就下滑到60%。如今,来自盖洛普民意调查机构的最新数据显示,奥巴马的支持率又下降了10个百分点,从而成为他就职以来各类民调中的最低纪录。与一路下滑的支持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奥巴马施政表示不满意的群众比例已悄悄攀爬到40%,创下总统履新以来的最高纪录——奥巴马,你究竟遇到了什么?

医疗改革,进亦难,退亦难

“茶党快车”接力大游行矛头所指——医疗体制大改革,是奥巴马迅速失去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现有的医疗体系,是按照自由市场原则逐渐成形的。创立之初,企业由于缺乏劳动力,在没办法大幅增加工资的情况下,心甘情愿把医疗保险当作一项福利吸引工人。上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不再为劳动力发愁,保险公司也开始挑肥拣瘦,根据顾客的健康状况灵活调整保费,结果到1957年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一半退休者因为无力支付医疗保险而求助于慈善事业或公立医院。1965年,林登·B.约翰逊总统推出“医疗补助制度”(即由各级政府资助的、以穷人和伤残者为对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即政府为65岁以上老人设置的医疗费减免制度)两项改革之后,美国的医疗体制基本按照中产阶级依靠商业保险(政府强制企业给雇员支付),贫困人口依靠“医疗补助制度”和“老年保健医疗制度”的原则,摇摇晃晃地走到现在。不过,美国的现行医疗体制。其实并不值得称颂。

它花钱太多。美国现行医疗体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高达18%,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法国所占比例仅11%);但是覆盖却低,每年2万亿美元的巨额医疗开销之下,竟然仍有4600万人被遗漏在任何医疗保障体系之外(占美国总人口的1/6弱,美国也是发达国家里惟一没有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的国家)。数据是硬道理,美国婴儿死亡率列世界排名第19位,与波兰和捷克挤在同一个档次。在全球19个发达国家里,美国在心血管等“可预防的”重大疾病的死亡率排名竟是第一,这说明它的医疗预防工作一塌糊涂。许多依靠商业保险看病的人在昂贵的医疗费面前害了怕,担心看病的花销刺激保险公司增加保费、或者削减保险覆盖内容,小病不愿看,大病不敢看,一直拖到无药可救。高成本、低覆盖、低效率的美国现行医疗体制,难道不应该立即大动手术吗?

是啊,奥巴马没有理由不对自己的改革计划充满信心。特别是碰上现在这个“好时候”。在强大的工会面前,美国职工享受的企业福利往往让他们的欧洲同行羡慕得两眼发红,但是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福利制度却是造成美国产品成本过高,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元凶。金融危机让负担沉重的美国企业雪上加霜,以至于肥的被拖瘦,瘦的被拖垮。假如现在蹦出一个完全由政府接手的低成本医疗新政,他们能不高兴吗?

企业无奈,个人更是经济不景气的直接受害者。大批职工失业回家,或者无力偿还房屋贷款,他们失去商业医疗保险的荫护,而又没有沦落到申请“医疗补助”的窘迫田地。这部分两头都没着落的人,看病只能走急诊的路子。但是,公立医院向政府报销过他们的急诊费用之后,患者的信用纪录就要被涂上“污点”,影响他今后的求职,

如此恶性循环,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呢?

然而,奥巴马的宏伟计划,却遭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现实主义者担心这个庞大的计划花钱太多,让刚刚呈现回暖迹象的美国经济不堪重负。1万亿美元的预算不知让多少纳税人心惊肉跳!在“茶党快车”接力大游行中,一名示威者当着美国有线新闻网的镜头直言不讳:“我已经买不起很多东西了!”另一名抗议者马上在旁边补充说:“我们来这里是想让政府知道,我们既不需要医疗改革,也不希望增加税收……政府应该做人民希望的事,而不是变着漂亮戏法从我们兜里掏钱。”

理想主义者则担心一个政府主导的医疗体制破坏美国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把国家引向危险的方向。人们还记得,1993年克林顿推行医疗改革的时候,甚至有人把共和党前总统、演员出身的里根请出江湖。让他和其他演员高举苏联的镰刀斧头旗告诉老百姓:如果让政府掌握医疗,美国就会从一个自由世界变成这副模样!在“茶党快车”华盛顿站的大游行中,新闻记者同样捕捉到类似的口号:“白宫的计划会把国家推向共产主义,正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国军人,决不会为这样的政府战斗甚至献身!”面对这些“无知”的群众,被金融危机一路捧上神坛的世界杰出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嗤之以鼻:“假如没有政府的强制政策,现在还有哪个老板们甘愿替雇员支付商业保险?”然而,这一次偏偏就没有人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于是,奥巴马陷入困惑。他试图通过一次又一次演讲打消人们心中疑虑,结果给自己招来辛辣的嘲讽:“总统先生,希特勒和您一样长着一张蛊惑人心的巧嘴!”在国会,尽管民主党占据多数议席,但在今天这个强调独特与个性的年代,这样的优势并不能保证民主党议员在投票时百分之百忠于自己的政党。自从奥巴马提出医改方案以来,国会内部立场比较保守的“蓝狗民主党人”一派对这个计划的怀疑与批评,早就不是秘密。

向前辈取经?

奥巴马和克林顿的亲密午餐,让熟稔美国历史的人想起一张泛黄的老照片。1961年早春,新总统肯尼迪来到戴维营,与刚刚卸下一身重担的艾森豪威尔共同接见记者。例行的联合见面结束以后,他们肩并肩沿着戴维营的小径向树林深处走去。在危机四伏的60年代,早春时节树木尚未复苏,曲折的小路通向幽暗的树林深处,两位总统的背影,流露出无尽的孤独与沉重。来自美联社的一名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个动人心弦的场面接下快门,一年以后,这张黑白照片帮助他拿到普利策新闻摄影的头奖,而肯尼迪和他的前任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能猜得到。

9月14日,记者在Ⅱ Mulino餐厅看到类似的一幕。大家猜测,向前辈取经可能是奥巴马这顿饭的主要目的。1993年年初就任的克林顿总统,也是在9月份提出自己竞选时承诺的医改方案,而他所遭遇的反对理由,和今天的声音并无二致。短短数月,美国医疗协会和各大保险公司急不可耐地抛出数亿美元,攻击克林顿的医改计划“彻底违背了美冒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所有努力付之东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老百姓一次又一次埋葬医改方案的时候,许多人竟然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国家的医疗体制值得骄傲:“它可能的确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毕竟已经运转了这么多年。直到现在我还相信,我们的医疗体制是全世界最棒的!”

猜你喜欢
克林顿奥巴马餐厅
TARENTUM萄木餐厅
LUNAR餐厅
克林顿城市授权区项目论析
城里的怪餐厅
“秀色可餐”的虚拟餐厅
奥巴马一家的总统假期
克林顿夫妇的政治罗曼史
克林顿基金会被指“瞒报千笔外国捐款”
奥巴马巧为三人解围
奥巴马道歉两边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