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端:糊涂也要讲智慧

2009-11-16 02:47张召鹏
百家讲坛 2009年18期
关键词:宋太宗宋真宗寇准

张召鹏

吕端名片:吕端(955~1000),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人。先后经历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代帝王,任职无数,并曾出任宰相。以病卒,赠司空,谥正惠。为官之道:当官就要装糊涂,糊涂也要讲智慧。

公元997年三月,宋太宗赵匡义驾崩不久,围绕太子赵恒即位的问题,北宋朝廷内部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

在宋太宗赵匡义的儿子当中,赵恒是老三。尽管比较有能力,但赵恒以前却不被太宗看好,只不过在两个兄长先后倒台后,才有幸成为了皇储。但是,太宗的李皇后却非常喜欢皇长子赵元佐,她铁了心地要扳倒太子,于是便授意内侍王继恩、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等人,密谋另立太子。

所有的准备都已经到位,所有的计划看起来都天衣无缝,但所有的努力却因为一个人而彻底玩完。这个人就是宰相吕端。

太宗驾崩之后,李皇后加快了抢班夺权的步伐,她让王继恩召见吕端,试图拉拢其入伙。吕端见王继恩这厮在敏感时刻来找自己,顿时觉察到了斗争的火药味儿,果断地将王继恩扣留在自己府上,然后急奔去面见皇后。李皇后看到吕端之后,假惺惺地询问太子登基之事。这位平常看起来做事糊涂的老头儿,头脑立马变得非常清醒,他义正词严地表示,绝对不可以做违背先帝遗诏之事,太子登基问题没商量,还得按程序走,该咋办就咋办。皇后一看王继恩没有回来,便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见吕端政治立场非常坚决,只好表示同意。

太子赵恒终于登基,变成了宋真宗。然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位新任皇帝首次走人大殿,不是正大光明地让群臣一瞻龙颜,却是隔着帘子让文武大臣犯迷糊。吕端率领百官见驾,看到这种情况,担心其中有诈,站在殿下坚决不拜。坐在一旁的皇后问吕端为何不拜,吕端想了一下说:“请将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看清楚是太子了,我们再拜不迟。”皇后就按照吕端的要求,让真宗卷起帘子坐上了正位。验明了龙椅上坐的人确实是赵恒之后,吕端才率百官叩拜皇帝,并趁热打铁处理掉一批谋反头目,轻轻松松地摧毁了这个反革命集团。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吕端扮演了一个在风口浪尖上力挽狂澜的角色。而在此之前,很多人认定吕端是个糊糊涂涂混日子的老头儿,有点晕。这位老先生不关注自己的官位,不喜欢钱财,甚至群臣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时,他也很少发表意见,一点儿也没有宰相的范儿。但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吕端就像江湖中那些绝世的高手一样,不显摆不张扬也不惹事,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猛然发力,下手快准狠,称得上是一招制敌。

出身官宦之家的吕端,因为祖上的荫德,早早就踏上了仕途。不过,吕端虽然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等要职,并一度担任宰相,但在宦海中也是历经波折,跌宕起伏,从中央下放到地方,又从地方提拔到中央,被闹腾被折腾,来来往往,奔波不已。从政的人,若摊上了这样的经历,往往会感到心力交瘁,进而牢骚满腹。但吕端却是个例外,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地方,吕端就像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他不发怨言不发牢骚也不找理由,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吕端曾经在开封府两度任职,但每次都很倒霉。第一次,因为顶头上司秦王赵廷美被人举报谋反,吕端受到了牵连,被下放到外地。鉴于他的积极表现,加上为人比较宽厚,不但没有被人落井下石,而且还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拥戴。所以后来被朝廷调回京城,再次在开封府当差。这一次,吕端的领导是许王赵元僖。不过这位准皇储点儿很背,不久便离奇死亡。朝廷异常震惊,派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到开封府彻查所有官员。见到这两位,吕端表现得很镇定,取帽下堂,不但认真配合调查,态度也好得让人无话可说。

后来,开封府这帮即将被贬到外地的官员被带到了考试院,当着宋太宗赵匡义的面,众人涕泪横流,列举了各种理由,请求皇上宽大处理。吕端才不会这样子,他将自己的糊涂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声称自己辅佐秦王时,不够负责任而遭贬,后来受到朝廷的信任,才能重返开封府。这次辅佐许王,自己还是没能尽全力,可皇上还是没有重罚,所以自己是“罪大而幸深”,能够出任颍州副使,已经很满意。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当然也给皇帝戴上了不大不小的高帽子。宋太宗早就知道吕端是个人物,在听了这段很舒服的表白之后,当着众人的面说:“吕端啊,我可是很了解你的。”这句话相当有作用,坏事很快就变成了好事。不久,太宗提拔吕端为枢密直学士,几个月后,又让他当上了参知政事。

面对人祸吕端不失风度,而面对天灾时,吕端更是神情自若。公元988年,吕端奉命出使高丽,渡海时不小心遇到了狂风。风把船桅都刮断了,眼看情况紧急,随行众人都非常害怕,狼狈不堪。再看吕端,就像啥事没发生一样,一个人坐在舱里心平气和地看书,丝毫也不惊慌。这显然不是装糊涂就可以的,尽管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但真的要面对天灾和死亡时,吕端依然泰然自若,这绝非常人所为,当然会给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奋斗数十年的吕端,终于在晚年得到了朝廷的赏识。这个貌似糊涂的老者,以别人不太理解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事业。在刚当上参知政事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所以议论也很多。

一次,他从大家面前经过时,一位小官员可能是听多了有关吕端糊涂的段子,于是脑子一热不顾一切,比较嚣张地来了一句:像这样的人也能当上参知政事?吕端肯定听到了,但装作没听到,脚步没停就离开了。吕端的随从觉得这太不像话了,绝对是对领导的侮辱,于是打算仔细调查那个人,准备好好收拾收拾他。吕端赶忙制止,并对大家说:算了算了,这本来是件小事,你们不问他不会说,他若说了我就会知道,我若知道他是谁,以后便忘不了他,若是再有事情涉及到他,我无法保持对他的公平。面对别人的刻意侮辱,吕端依然不打击不报复,看起来是有点儿糊涂,但绝对不是傻帽儿。

尽管身居高位,但吕端始终以宽厚之心待人,不但从不给别人小鞋穿,就连别人扔过来小鞋让他穿他也从不在意。有一年,大臣李惟清卸任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后,改任御史中丞,尽管只是平级调动,但却失去了大权。这位老兄可能跟吕端有矛盾,坚持认为是吕端从中作梗,于是趁着吕端在家养病不能上朝的机会,狠狠地参了他一本。事情发生后,吕端很快就知道了,尽管事情和他八竿子也打不着,但他一不去找皇帝辩白,二不寻李惟清报复,只是一笑了之。很多人不理解,问他为什么这样处理,吕端笑答:“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吕端清楚地认识到,糊涂是一种生活状态,而装糊涂是一种生存态度,更是一种官场智慧。尽管装糊涂会惹人非议,但在复杂的官场中,这不失为一个可以自保的金字招牌,不招别人的忌妒,也不会引起上级的猜忌,留得性命在,不愁没官当。更何况,自己不是那些碌碌之徒,而是一块金子,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而事实证

明,吕端装糊涂装得很聪明很到位,当然收到的效果也相当好。

当年,开国元勋赵普就对吕端的糊涂给予了高度评价:“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依老赵的眼光,这话绝对不是奉承和恭维。当然,宋太宗本人也非常看好吕端,虽然有人提意见,说吕端这人不咋地,平时做事有点儿糊涂,但宋太宗却有自己的判断,认为“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并在诗中以“欲铒金钩深未达,蹯溪须部钓鱼人”之语,暗指要任命吕端为宰相,坚定了重用吕端的决心。

公元995年,宋太宗正式任命吕端为宰相。花甲之年的吕端,终于达到了事业的巅峰,面对朝廷的信任,吕端依然很冷静,他一方面继续保持优良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为了调动各位大臣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不惜放权,并最终放弃相位,甘当副手,赢得了朝野上下一致好评。

吕端担任宰相时,搭班的参知政事是寇准,也是北宋的名臣。这位“寇老西儿”做事认真,很有才能,但性子有点儿急躁,容易发脾气。于是吕端就很担心,怕寇准会因为自己当了宰相而心理失衡,说不定哪天就会发飙,这样会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出于同心协力谋发展的目的,吕端就让宋太宗下诏,允许寇准和自己分日押班知印,也就是说将宰相的权力分给两人,实行轮流值班制度。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事情,可以一起到皇帝面前议政。由于事情很多,加上两个人都能做主,决断往往难以统一,后来宋太宗又下了一道旨意,要求凡事必须先让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吕端尽管没法再谦让,但遇事还总要找到寇准商量,从不独断专行。后来,干脆自己辞掉宰相,乐呵呵地当起了参知政事。这种让平常人觉得糊涂的举动,也只有吕端能做得出来。

这就是吕端生存的糊涂之术,同样也是吕端为官的智慧之道。尽管当时有人觉得他糊涂,但在后人看来,这无疑是高明的做法:坚持与人为善,不计较得失,一方面避免陷入四面树敌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也为朝廷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扫除了障碍。更重要的是,吕端是做大事的人,抓大放小才是硬道理,只有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放弃斤斤计较,才能在处理军国大事的关键时刻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决胜千里。

除了辅佐宋真宗赵恒顺利登基这件事情之外,吕端在安抚李继迁这件“不糊涂”的大事上也为人称道。李继迁是党项族人,早年曾经归顺北宋,后来又重新拉杆子与北宋对着干,给北宋的西北边境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在一次交战中,李继迁的母亲被宋军俘虏了。宋太宗闻讯后,打算大张旗鼓地杀掉李继迁的母亲,在发泄心头之恨的同时,让这件事成为影响力极强的典型案例,以起到杀鸡儆猴的最佳宣传效果。他单独召见负责军事事务的寇准商量对策。寇准实在摸不准皇上的意思,一时之间也没了主意。得知寇准从宋太宗那里回来,吕端进了办公室就对寇准说,这些边境上的日常事务,按理说我是没必要插手的,也没必要知道的,但是如果是事关国家命运的大事,作为宰相的我应该有知情权。寇准也很坦率,把这件事告诉了吕端,并通报了皇帝的想法。吕端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样的做法不太合适,等我跟皇帝谈谈后,再处理吧。

于是,吕端赶快觐见了皇帝,谈了好长一段时间,还借用一则经典的故事来说服皇帝。楚汉争霸时,项羽曾经抓住了刘邦的父母,并打算想用锅煮了,以此来威逼刘邦。刘邦耍起了流氓脾性,对项羽说,你煮了我的父母没关系,但一定要记得分我一杯羹。吕端说,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成大事之人是没有任何顾忌的。杀了李继迁的母亲很容易,但李继迁还没有被捉住,一旦李继迁得知母亲被害,必然会坚定其反叛之心,采取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这番话条理清晰,分析到位,巧妙地将前车之鉴融入到现实之中,实在是说到了点子上。宋太宗听了之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向吕端求计。吕端说,这位老太太是决计不能杀的,不但不能杀,还必须妥善安置。尽管眼前李继迁还没有投降,但我们手里掌握了这张王牌,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尽管李继迁始终没有投降,但等到他死之后,其子看在宋朝对老太太优待的和善态度上,就自觉地归顺了朝廷。

鉴于辅佐自己有功,加上为国家作出了不少贡献,新皇帝宋真宗对吕端非常尊重,每次接见很恭敬,肃然拱揖,从不直接叫吕端的名字。看到吕端长得体大肥胖,一大把年纪登稍高一点的台阶不太方便,宋真宗都会特别关照,让人扶他上去。998年,吕端身染重病,向宋真宗写了辞职报告。宋真宗没有批准,不但特意免去了他进殿朝拜的礼节,还亲自到他家探望。公元1000年,吕端逝世,被朝廷赠授为司空,赐谥正惠。

吕端在官场上是假糊涂,在生活上却是真糊涂。他为官清廉,不贪污不受贿,工资收入经常拿来帮助别人,如此不善于治家,以至于死后落下了一屁股债。吕家非常困顿,两个儿子结婚都成问题,无奈只好将房产作为抵押。宋真宗得知此事后,非常感慨,就拨了500万钱专项经费赎回了吕家的房产,同时帮助吕家还清了债务,并赏赐了不少财物,解决了吕端儿子结婚困难的问题。

点评:

古人云:“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句话放在吕端身上再合适不过。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吕端挥一挥衣袖,带走了糊涂的身影,留下了智慧的光芒。

一个糊涂的人,若是耍聪明,很容易被拆穿;一个聪明的人,如果装糊涂,却很难被看透。糊涂的人耍聪明,怎么耍都看着别扭;聪明的人装糊涂,怎么装都能装出智慧。

多年之后,郑板桥打出了“难得糊涂”的招牌语,影响日盛。到了如今,很多人以此为座右铭,抒发着各种各样的牢骚,但与吕端“小事糊涂”相比,这样的行为不但是真糊涂,而且太过矫情,也就很难带来益处。

编辑:汪微微

猜你喜欢
宋太宗宋真宗寇准
“溜须”典故的来历
“眼中钉”的由来
王旦的气量
吕蒙正送瘦马劝谏
忠言的力量
背后说人“好话”的王旦
宋太宗自导“写生门”
宋真宗为什么被皇后关禁闭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
宋真宗遭遇“大忽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