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世纪70-80年代初的转型(中)

2009-11-17 09:59童第轶
投资与理财 2009年21期
关键词:日元世纪日本

童第轶

日本股市1965—1973年,从1020点涨到5350点,涨幅415%,1974年回落至3300多点。1974-1981年上涨到8000多点,上涨2.4倍,1982年回落至6000多点。1982-1989年从6000点直上38900点,市盈率一度高达92.28倍。

股市之道以经济社会环境为依托,要研判中国股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个框架和一个长期的视角,以便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梳理出本质的线索。

一、经济

上世纪70年代初,为了消除日元升值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政策。1972年,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发表了著名的《日本列岛改造论》。提出到1985年保持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率,要在全国建设众多的25万人口规模城市,对国土进行全方位大规模开发。在“列岛改造热”的氛围下,股市和地价飞涨。日经平均股指从1970年12月的平均1987点,猛升至1973年1月的5256点,短短25个月上升2.65倍;1971—1975年地价,上涨1.93倍。与之相似,我国现在也存在无序开发,地价、房价节节攀高。

上世纪70年代初,由于石油价格上涨,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进口物价上涨66.3%,CPI上升了24.5%。当时发生了许多哄抢商品和囤积居奇的事件。而我国2007-2008年受国际能源、资源、粮价上涨的影响,也一度出现了物价大幅上涨的情况。

二、货币

1970年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美元信用出现危机,全球通货膨胀凸显。1971年,日元兑美元从固定汇率制转向浮动汇率制,日元由原来1美元兑360日元区间大幅升值到300日元,年末升值达16.88%。

为了抑制高通胀,日本银行实施了史无前例的货币紧缩政策。1973年一年内连续5次提高利率(共4.75%),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对城市银行、农村信用社的窗口指导,实行融资方案的区别对待。同时,从行政上直接抑制设备投资,强化公共投资等。

然而日本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却继续增加。1971到1972年贸易收支上升,并带动外汇储备大幅上涨。当时出现世界性通货膨胀,部分抵消了日元兑美元单方面上涨所带来的压力。据推算,1972年,世界性通货膨胀导致各国工业出口商品价格上涨3.4%,给日本带来了9.6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各国货币兑美元不同程度上涨,还给日本带来了4.4亿美元的顺差收入。

三、产业

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成工业化目标,跨入了成熟阶段的门槛。但从整体经济实力和经济质量上看,仅仅是在“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体制下,实现了大路货生产的世界一流水平。一些高端产品,如计算机、高级精密仪器、精密机床、高级汽车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赶上欧美。我国当前的状况与之接近,钢产量、煤产量以及中低端家电产品世界第一,劳动密集型的服装等还是出口主导产品,但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方面并没有优势。

从增长模式看,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也是粗放增长。当时日本的增长主要依靠设备投资和出口拉动。民间企业设备投资增长率在1973年和1974年曾高达20%。外贸出口增长率,1971年为19.8%,1973-1974年受石油危机影响增速减缓,但1975年又达到17%。

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从治理恶性通货膨胀人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节能技术,开发新能源,企业开展瘦身运动。降低重化学工业比重,能耗较低的电子、家电、汽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迅速发展,平均水平超过美国。在1973年以后的10年中,日本实际GNP增长47%,而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

猜你喜欢
日元世纪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世纪赞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日元走势
1999,世纪大阅兵
《黄金时代》日本版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元贬值,日企倒闭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