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2009-11-17 09:04胡松波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吉姆吐温

胡松波

[摘 要]:在美国文学史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不朽的经典著作,许多的评论家曾从不同角度分析过该作品,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尝试性解读。

[关键词]:马克•吐温 后殖民主义 吉姆 局限性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诸流派各领风骚的当代文论领域,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是举足轻重的一支。巴基斯坦裔美国学者爱德华•赛义德的代表作《东方主义》梳理和检视了欧洲18世纪以来东方研究传统,并发掘出贯穿于其中一整套表述东方社会的霸权话语。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吉姆就是作为一个“他者”形象出现的,美国根深蒂固的蓄奴制思想在作者写作过程当中有意或无意地流露了出来,下面将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二、黑人吉姆的身份认知过程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实行蓄奴制的南方社会特别是上层社会是不把奴隶当“人”看的,只是当作可以驱使的毫无情感的活的工具。沃森小姐的奴隶吉姆是哈克在小说中遇到的真正重要的有情味人物。他很现实,有道德并了解人性。他几次表现为哈克父亲的代替者,照料他、帮助他,奴隶制带来的屈辱深刻地体现在他的痛苦之中。像其他奴隶一样,黑人吉姆没有受过任何白人所谓的“文明”教育,也从为受过“开化”,在同哈克逃跑之前,他也甘心做一名毫无社会地位的奴仆。吉姆头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在第二章中汤姆戏弄他,把他的帽子放到头顶的树支上,吉姆醒来之后以为他被“妖巫迷住了”;他告诉别的奴隶说,他在厨房发现的五分钱是魔鬼给他的护身符,还说妖巫们骑着他周游了世界,还有第四章中哈克去找吉姆,寻求神灵的帮助,让吉姆用有魔法的毛球算卦等等。综观全文,迷信充满了吉姆的头脑,无论他和哈克会遇到何种困难,他都能从迷信角度自圆其说。

尽管吉姆有各种各样的“先天”性不足,但当得知沃森小姐要以800元卖掉他的时候,出于某种人类自身的愿望,他勇敢地逃了出来,想到自由州去,等赚了钱再去把老婆和孩子救出来。这是吉姆的第一次对自我身份的朦胧认知,他不想再做奴隶,他想和其他白人一样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黑人对自由、对真正“人”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不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他者”,一个处在社会边缘被压迫的人。

哈克接受的是白人教育,有一副“文明”的面孔,他不明白吉姆的推理,哈克思想中的白人优于黑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对吉姆的看法,但吉姆并没有任何怪罪哈克的意思,反而把他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在大河上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他。吉姆深深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女儿,当他提到处罚女儿时悔恨不已,他说他永远也不会原谅自己那么残忍地对待可怜的聋孩子,而哈克的父亲只是把他做为他一个赚钱的工具和一件私有财产,吉姆的悔恨与父亲的残忍让哈克意识到他对吉姆身份认知是有偏差的,他应该重新审视这位朋友。

哈克对吉姆的认识过程是觉悟的旅程,学习的旅程,生命的旅程。哈克接受了黑人生来比白人低贱,黑人的命运由他们的白人主人任意支配的传统观念。他被教导蓄奴制是好的、正确的,帮助一个被追捕的黑奴逃亡是要“下地狱”的。哈克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一面是对吉姆的真挚情感,另一面是社会世俗的惩罚,但最终哈克还是抛开了偏见与歧视,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心灵”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有情有义,能独立思考的,与他人平等生活的人。

三、吉姆身上的殖民性与陪衬性

马克•吐温的这部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奴隶制度的不满,对民主、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憧憬,但毕竟作者本人也是一名白人,从小受到的也是白人优与黑人的教育,在作品创作过程当中有意或无意地露出了“马脚”。

作者在书中频繁地使用“黑鬼”(nigger)这个词来称呼黑人,多达百处,或许有人会辩驳到,作者这样写当然有他的目的,这样会使文章读起来更具有时代特色,更符合实际,但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有意识的使用这些词的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蓄奴制度无意识的倾向。小说中对吉姆的一些负面描述也向读者暗示了黑人共有的劣根性,“未开化”,“迷信”、“愚蠢”等。从华森小姐意卖吉姆,到后来又被国王卖掉,吉姆完全成了低级财产,在四十二章中,吉姆被医生带回来,好多人想绞死他,但有人想起他的主人也许会来。要是这样,他们就的为吉姆赔钱,在当时那个社会,黑人的价值或许就如同集市上买卖的牲口。

话语权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在小说很多地方吉姆是作为一件舞台道具出现的,只是个陪衬,吉姆仿佛从人间蒸发,话语权被剥夺。哈克和吉姆上了一条真正的海盗船,作者拿吉姆的胆小如鼠来衬托哈克的不惧艰险,从十六章开始,吉姆显得无足轻重,在格兰纪福家的章节中完全消失,只是当哈克从庄园世仇中被解救出来时才再次出现。当汤姆“上场”时,吉姆又成了他和哈克“奋力营救”的对象,吉姆再一次成为汤姆愚蠢冒险游戏的陪衬。

四、作者民主思想的局限性

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绘,作品告诉我们,黑人在人格上不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白人,体现了作者积极的民主思想。但无论何掩饰,我们也不难发现他的这种思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小说是从第一人称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将自己当成一个十三岁孩子,是传达自己思想的传声筒。在二十四章中,国王和公爵欺骗天真无邪的乡下男孩,哈克决定同他们彻底决裂,哈克的厌恶也反映出作者对欺骗和野蛮行为的态度,在一定意义上哈克就是作者,在告发还是帮助吉姆的问题上,哈克的犹豫不决其实是反映出作者民主思想的瞻前顾后,摇摆不定。

对国王和公爵“王权”的否定表现出作者的进步思想,可当哈克得知他们要受刑时,他还是为他们感到难受,还有哈克对强盗的同情等等,这些都流露出作者反对封建制度的不彻底与动摇心理。

五、结语

笔者认为虽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是一部研究美国种族问题的作品,豪威尔曾称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上的林肯”,林肯通过战争解放了黑人,马克•吐温用他的作品解放了黑人,种族歧视的现象逐步减少,努力成果鼓舞人心,从这点来看,该小说仍具有现实意义,也许这就是它为什么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中载等. 20世纪西方文论选读.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Charles E.Bressler. 文学批评.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Wilfred L.Guerin.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猜你喜欢
后殖民主义吉姆吐温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原始魅力——吉姆·科普
马克·吐温的孩童时代
吉姆餐厅
让身体从纸中穿过
水里的倒影
《山河故人》:从民俗符号的颠覆看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乡愁”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
《败仗秘史》与马克·吐温的反战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