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

2009-11-17 09:04张晋良张晋秀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高 昕 张晋良 张晋秀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篇佳作。我们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将它设计成一节多媒体教学课,制作了教学课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习欣赏细腻、传神的语言。(2)掌握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为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九个教学环节,制作的课件共十八张页面。

一、激趣导入

教师:自古以来,荷花和月色都是文人争相吟诵的对象。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月色和荷花的名句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月光如水水如天”、“云破月来花弄影”……

教师:是啊,荷花和月色都是非常美的景物。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去月色下的荷塘游览一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出示第一张页面。画面是月色下的荷塘,音乐是小提琴曲,课题“荷塘月色”四字缓缓出现。)

二、介绍作者

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出示第二张页面。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了解背景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出示第三张页面。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恐惧。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

教师:了解了作者和背景之后,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出示第四张页面。1.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2.给文章每小节归纳一个小标题,理清作者思路。3.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学生自读后。(出示第五张页面。曲折 煤屑 蓊蓊 踱 缕缕 颤动 霎时 薄薄 参差)要求学生齐读,强调重点字词。

教师: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请学生回答归纳的每小节标题。教师一边听,一边出示自己归纳的标题。(出示第六张页面。每小节标题和作者思路。1.时间缘由;2.塘边小路;3.小路感受;4.月下荷塘;5.荷塘月色;6.荷塘四面;7.联想采莲;8.思念故乡。作者的思路:淡淡的苦闷——淡淡的喜悦——淡淡的苦闷)

五、讲解课文1~3节

教师:请大家配乐朗读课文1~3节,思考这样几个问题。(出示第七张页面。1.请大家找出本文的文眼是哪一句话?2.请大家找出第二段描写感觉的词汇,体会作者的心情。3.怎样理解“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教师:(出示第八张页面。播放钢琴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画面为幽僻的小路,请学生配乐朗读)

教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的1~3节,请大家回答一下刚才的几个问题。

学生1:课文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学生2:描写感觉的词汇有“幽僻”、“寂寞”、“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路阴森森,月光淡淡,写出了一种寂寞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学生3: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苦闷彷徨,想要超脱,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所以,想到幽静的荷塘去寻找自由和超脱。

六、讲解课文4~6节

教师:大家谈得都非常好,作者在第三节最后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下面,我们一起去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第4节,思考问题。(出示第九张页面。1.写了哪些景物?2.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3.赏析优美的语言。4.描写景物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朗读思考后。教师一边让学生回答问题,一边总结。(出示第十张页面,页面内容略)

教师:请大家赏析你认为优美的语句?

学生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叠音词,听起来,有音乐感,非常美。

学生2: “叶子出水很高,向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那亭亭玉立的姿态,写出荷叶的自然舒展像在舞蹈中旋转着的舞女的裙,非常有动感。学生3:“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用拟人手法,表现开放了的荷花的柔美和含苞欲放的荷花的可爱。

学生4:把荷花的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清香本来是嗅觉上的感受,而歌声是听觉方面的东西,这种将不同的感觉沟通起来的手法,在修辞上叫通感。

教师:作者为什么能把月下荷塘中的景物写的如此美丽动人呢?

学生: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教师:对,作者的主观感情融到了客观景物的上面,景物是被感情化了的景物。(出示第十一张页面。情景交融、融情入景。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

教师:刚才,同学们赏析了自己喜爱的语句。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著名主持人林如老师的朗读。(出示第十二张页面。林如配乐朗读的课文第四节,画面为教师选取的荷塘。)

教师:欣赏了月下荷塘的美景,我们再来欣赏荷塘中的月色。请大家按照学习第四节的方法,自学第五节。思考问题(出示第十三张页面。1.赏析语句;2.为什么灌木落下的是黑影,而杨柳落下的是倩影?3.为什么塘中的月色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学生自读后,请学生来回答。

学生1:四个动词的运用非常好。“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洗”字,表现出了叶子湿漉漉的质感和月光照耀下的发出乳白色的光。“笼”字,则与白色轻纱相配,使意境更为朦胧,仿佛离开了尘世,如仙境一般。

学生2:因为灌木比较密,所以是黑影;而杨柳比较稀疏,所以是倩影。说明朱自清先生观察的非常仔细。

学生3:还是通感。塘中的月色非常和谐,就像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样有着和谐的旋律。

教师:请大家欣赏林如老师的朗读。(出示第十四张页面。林如配乐朗读的课文第五节,画面为教师选取的荷塘中的月色。)

七、讲解课文7~8节

教师:请大家朗读7~8节。(出示第十五张页面。1.作者为什么想起了江南?2.如何理解“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一句?)

学生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学生2:“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这一句,说明“我”又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依然是淡淡的苦闷。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八、补充资料

(出示第十六张页面。是现在清华园内的朱自清雕像和荷塘的景色。)

(出示第十七张页面。关于《荷塘月色》主题思想的争论。1.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2.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3.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5.既非逃避或超脱现实,又非意在表现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而是含蓄地描写一次深刻的人生思考,表现自己对于生命、生活和现实的

独特认识。

九、布置作业

(出示第十八张页面。1.请大家按照今天学习的写景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要求观察细致,语言生动,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2.“韩寒现象”是教育论坛的热门话题。他在《穿着棉袄洗澡》中写到:“我从来不认为《荷塘月色》是一篇好文章,为什么编教材的放着朱自清那么多好文章不选,偏偏选择一篇堆砌词藻、华丽空洞的《荷塘月色》”。你对此有何看法?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4~6节。)

以上是我们在讲授《荷塘月色》时课堂教学实录。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了课堂容量,尤其是播放名家朗读,更好地营造了学习氛围,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普遍反映不错。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匆匆
作品:荷塘月色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塞北月色美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