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普理论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2009-11-24 07:54
学理论·中 2009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质理论创新科普

郑 念

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公民素质对于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性,因此,除了高度重视发展(学校)正规教育以外,也日益重视对非正规科学教育的投入、支持和鼓励。目前,中国的科普工作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为核心的各项科普工作正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但是,笔者认为,要发挥较好的科普效果,还需要在科普理论上进行创新,以有效指导各地的科普实践活动。

关键词:科普;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B51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12—04

一、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先导,也是改革开放的灵魂

许多学者把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从思想理论上进行了科学概括,认为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主要经历了三次思想解放过程。前两次思想解放,都使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摆脱了党内教条主义的影响,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加入全球化的行列;第二次思想解放,放下“姓社姓资”的争论及由此带来的包袱,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轻装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科学发展观” 的提出,使全党从阻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中进一步解放出来。我们坚信,第三次思想解放,必将带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进入高级小康、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这是历史和逻辑上的必然结果。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贯彻落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基础上,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在全球化大环境中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在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新课题新矛盾。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从而又一次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正是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才导致了一次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正因为一次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才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而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引,才使我们在复杂的局势和艰巨的困难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目标坚定,实现稳定而又快速的发展局面。我们坚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党将带领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继续向着更高的目标推进——实现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科学精神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基础

中外哲学史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现,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纪元,结束了哲学史上的史前期。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的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总结,是充满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内涵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这种认识论和方法论是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的基础。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都说明了,只有具备科学精神的人,才具有创新的品格;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才能真正地解放思想,实现理论创新。从理论上说,所谓解放思想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解除禁锢与放达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创造状态,其思维的认识成果能够随着社会实践的推进过程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发展,从而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与时俱进的相对先进性境界。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来看,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进程,每一次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思维创新,而这种思想解放和创新的源头来自于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和科学精神的诞生与弘扬,这一点无论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古代文明到文艺复兴和近现代科学引起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还是从中国的以 “百家争鸣”为特征的春秋战国和先秦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理论繁荣,到“五四”运动的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都可以得到明证。但是,值得深思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是由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理性思想的领导层、决策层发端的,而在新的世纪、新的国际化全球性竞争中,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光有决策层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是不够的,还要集全民族的力量,创造性地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素质尤其是科学素质不断得到提高。这种国民科学素质不仅是知道一些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求实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怀疑和探索、百折不饶等品格的科学精神,这样,就能形成一种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充满活力的竞争品质,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江泽民,1996)。但是,怎样才能形成这样一种民族魂、科学力呢,我认为,需要通过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来达到,同样,科普工作者可以为此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科普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

知识的生产传播并非只是科学家及其共同体的任务,离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科技发展就失去了基础(科技研究是知识生产的源头)。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既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的作用,21世纪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受到各国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也不例外,三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重视科协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发出了普及科学知识的号召。毛泽东同志更是把知识的创新和普及结合起来,他指出,“人类总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错误的。”邓小平同志也高瞻远瞩地论述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多次强调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江泽民同志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曾敏锐而精辟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同志对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报告的批示中写道,“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 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这就要求“以人为本”,不断为广大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生活,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应该说,在新的思想解放过程中,科学技术及其蕴涵的精神财富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要使科学技术的这种推动世界进步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科普工作者的努力,离不开先进的科普理论的指导。

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无可置疑,无论是决策者、理论家,还是企业家和实际工作者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关键是如何把这种认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去,关键是探讨如何才能正确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就是说要探讨其实现的基础。

众所周知,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情况还很不如人意,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占全部公众的比例)仅为2.25%左右,在与国际上十四个可以进行比较的国家中为最低。同一调查还表明,公众的科学素养、公众理解科学的程度与受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两者成正比关系。这充分说明我国公众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方法及作用的渠道仍然是学校教育(但我国每年只有10%左右的考生能进入高等学校深造),而对未受正规教育的人群和非在校人群的科技传播、普及十分有限。相关研究也表明,科普对于提高公众理解科学的程度、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具有直接的作用,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尤其如此。这从发达国家对科技传播的投入上就可见一斑。据研究,美国用于知识生产(研究开发)的费用占GNP的比重是3%~5%,用于传播的费用占10%~15%,也就是科技传播比生产更为重要;而我国用于科技研发(R&D;)、传播等方面的所有费用之和只有1%左右。其直接结果是,不仅具有创新性的科技成果少,而且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十分低下,据统计仅占3%左右。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80%,我国的这一比率仅有40%~50%。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存在的差距,但也可以激发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理论创新的步伐,增加科普工作的使命感,努力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大的贡献。历史证明,科普和科技传播对于促进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提高人的理性科学思维,一句话,对于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具有唤醒、启发和引领的作用。

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老一辈科学家抱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崇高愿望,向国民普及科学知识,翻译 、创作了大量的科学读物,把西方的一些“技巧”介绍、引进到中国,使仍然沉浸在古老农业文明中的、闭关锁国的华夏民族接受了一次科学的洗礼。同时把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想引进来,指导中国的社会革命和实践 ,其中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原理的引进,并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更加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开展广泛的科普活动,以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应该说,科普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科普可以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深入人心,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可以促进科普事业的大发展,提高科普的被接受度和科普效果。在这个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科普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是最大的理论创新。今后我们的科普工作和科普实践都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创新、推进和展开,并且,要与时代的需求和中央的要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发展的要求。

我们正处在全球化加剧、信息技术把地球连接成一个小小的村落的时代;我们正处在地球超负、环境恶化、需要人类高度重视和慎重选择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的时代;我们正处在文化冲突加剧、极端势力抬头、恐怖笼罩部分地区上空的时代;我们正处在产生许多新问题、需要新思维和新的解决方式的时代。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不仅将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世界地位,也决定一个民族未来的生存空间;其结果将不仅取决于竞争,还取决于明智的选择。而无论是竞争还是明智选择,都需要人来决定,那么,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以及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将成为成败的关键。但无论选择和决策的机制如何,关键的问题是必须知情。如何知情?只能靠科学研究和探索,而把研究和探索的真实情况告知公众、告知决策者,仍然需要通过科普,或者用科普的语言通过媒体来告知。由此看来,科普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过分,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四、科普使命呼唤科普理论创新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新的形势下,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明确指出,“希望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积极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新贡献。科技成果只有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才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大力量和最大效用。科技工作包括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这两个相辅相成的重要方面。”这就以最高政策的形式肯定了科普的重要性,但是,科普工作与其它工作实践一样,离不开科普理论的指导,而科普理论要能够发挥指导科普实践的作用,就要适应形势的要求和科普工作实践的变化,进行理论上的创新。

如何进行科普理论的创新呢?从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先导,要进行科普理论的创新,同样应当解放思想。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国家的需要、人民的要求和科普工作的实际,大力开展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不仅要研究传统科普手段、方式的工作规律及其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要研究怎样科普能够更有效地提高科普效果;不仅要研究新的科普形式、创新科普方法,使科普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起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起来,还要进一步研究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提供什么样的精神食粮,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使广大公众在今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用科学理性、科学思维、科学方法来指导各类行动,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和科普理论研究工作又进入一个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环境,都非常有利。《科普法》的颁布,使我国的科普工作进入法治时期;《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颁布,使我国的科普工作进入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新阶段;《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8—2010—20150》的颁布,使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一个新高潮,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基层科普设施等硬件建设将进入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科学规划的发展阶段;中国科协书记处的领导,更是画龙点睛地把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作为科协科普工作的抓手。所有这些,将为我国的科普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也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科普能力,并通过大力开展科普工作,促进国民科学素质的迅速提高。如果我国的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能够取得创新性发展,将进一步有效指导我国的科普工作实践,使科普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使科普工作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相,刘德军,王忠武.人类思想解放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

[2]王征国.思想解放论——解放思想与观念变革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马立诚,凌志军.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4]周慧敏.与时具进的创新思维方式[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庞正元,刘维林.让思想冲破牢笼:“真理标准讨论”与新的思想解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7]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3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8]徐素华.论中国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M].北京:北京文化出版社,2006.

[9]李少军.当代全球问题[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0]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11]中国科普研究所“公众科学素质调查”课题组.调查报告[R],1992 -2008.

(责任编辑/吴明宇)

猜你喜欢
科学素质理论创新科普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策略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