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贵州三次话诤言

2009-11-27 05:39张小灵
文史天地 2009年7期
关键词:白水胡耀邦茅台酒

张小灵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到贵州视察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农村,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勇于向干部群众道实情、讲真话,使贵州的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深受教育。

湄潭吐真言:修改人民日报头版文章标题

1959年1月14日至15日,胡耀邦在团中央书记杨海波、团贵州省委书记汪行远的陪同下,轻车简从来到湄潭县视察工作。那时大跃进正在全国兴起,《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一篇《鼓足干劲生产,敞开肚皮吃饭》的文章,引起全国强烈的反响。而胡耀邦却对这篇文章表示质疑,并在湄潭县“双千人活动分子”大会上公开提出了新的看法。

1月14日下午,胡耀邦在当时设在湄潭县的省茶科所刚一住下,就马上约请了部分公社党委书记开了一个座谈会。他详细地询问了农业生产情况、粮食亩产多少、集体食堂办得怎样、群众每天吃多少粮、干部作风和群众关系如何等等问题。并请大家提意见,讲看法。会议开得生动活泼,无拘无束。大家觉得胡耀邦没有架子,敢说真话,倍感亲切。

15日上午,胡耀邦一行先后到湄潭茶试站、城郊水电站和西门坝的小麦、油菜基地等地视察。下午,出席了湄潭县“双千人活动分子”大会。

在会上,他大声地问大家:“《人民日报》上《鼓足干劲生产,敞开肚皮吃饭》这篇文章提法对不对?”当时会场一片哗然,没有人回答。胡耀邦对大家说:“同志们,这两句话不完全对。应该修改一下:鼓足干劲生产前头应加‘继续二字,敞开肚皮吃饭前头应加‘准备二字。我们现在粮食生产还没有过关,粮食还不够吃,吃饭还要节约。要继续鼓足干劲生产,把粮食搞上去了,才能敞开肚皮吃饭。所以现在只能准备敞开肚皮吃饭。”胡耀邦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给与会同志极大的教育。在“左”倾思潮盛行的年代,他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公开唱“反调”,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更为可贵的是,胡耀邦在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仍然思念、关心湄潭。1984年,湄潭县发生“2·14”特大伤亡事故,胡耀邦在新华社发的电传文稿上专门作了重要批示,要求贵州省委认真处理好这件事,并将处理结果报告中央。1986年春节,他作为总书记视察贵州期间,专门找人了解湄潭县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变化,并托当时的安顺地委副书记张明义转告湄潭县的负责同志,对湄潭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寄予殷切的希望。

情系茅台酒:质疑“白水酿酒”的不真实传闻

1959年1月20日,胡耀邦在贵阳花溪与参加共青团贵州省委扩大会议的同志一起座谈。在座谈中,他向参会的共青团仁怀县委书记陈博深详细了解茅台酒的生产情况,并针对当时新华社报道的“白水酿酒”传闻,提出了质疑,作出了重要指示。

胡耀邦对陈博深说:“我到过你们仁怀,那是1935年3月长征的时候。我们红军还未进入茅台,就闻到一股令人陶醉的酒香,现在比过去怎样?”

陈博深说:“存放期长的比过去的香,存放期短的没有过去的香。”

胡耀邦充满深情地回忆起长征岁月:“长征时我还不到20岁,从江西出发,一路经常吃败仗。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后,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大家有饭吃,有烟抽,有觉睡。但在你们鲁班场那一仗没打好,红军死了不少。不过,从鲁班场转战茅台,到了茅台酒的产地,大家都很高兴。既畅饮了茅台酒,又纷纷用它揉脚擦伤。茅台酒真有奇效,长途跋涉的疲劳一扫而光,舒适地睡了一个好觉。当时我也分得一瓶,我不会喝酒,在行军途中,同志们的酒都喝光了,我的那瓶还在。有的同志走不动了,我就倒点给他喝,他就有了精神,走起路来挺有劲。茅台酒真成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灵丹妙药。茅台酒喝光了,大家抱着遗憾的心情拿着空瓶闻,舍不得甩掉……”

胡耀邦还饶有兴致地说:“你们茅台酒是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的,我也正好生于1915年,我与你们茅台酒有缘!”

在与会人员的笑声中,胡耀邦当起茅台酒的考官:“茅台酒有多少年的历史了?”见大家都面面相视,他公布了答案:“茅台酒瓶的商标上就明明写着的,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嘛。”他还向陈博深问起了茅台酒解放后的发展情况。在陈博深一一作了回答后,他说:“全省、全国、全世界人民要喝茅台酒怎么办,能满足吗?”从胡耀邦的话语里,听得出他并不满足茅台酒当时的发展变化,他想得更深、更高、更远。

在听到陈博深介绍到仁怀县马桑坪用白水酿出酒来的传闻时,胡耀邦严肃地说:“原来自水酿酒的传闻就在你们那里,新华社不调查不研究就乱发消息(注:见1958年11月29日新华社讯)。水里含有什么成分?光是白水怎么会酿出酒来?我们办事情,想问题都要实事求是,要讲科学分析,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在南方六省省委书记会上,我就批评这种荒唐、可笑的报道。”他叮嘱陈博深回县里去一定要向县委汇报,要求县委“不要搞什么白水酿酒,自欺欺人。还是老老实实地搞你们的茅台酒吧!只有你们茅台酒才真正吃得香,才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凉风垭“纳凉”:批评“欺上瞒下”虚夸政绩的歪风

1959年初春,川黔线桐梓县境内凉风垭隧道施工现场,远山近坡,白雪皑皑,寒风刺骨。工人们穿一身棉衣,外套一件棉大衣,还挡不住严寒侵袭。而胡耀邦竞在这么寒冷的地方,在此作了五天的实地考察。

在这五天里,胡耀邦连着三天去了隧道掌子面。他跟过早班、中班、晚班,同上班工人一起去,同下班工人同路回,风雪无阻。同工人们交谈中,他知道哪个工人在思念生病的母亲;哪个工人家中已给他介绍了对象,还将寄来的照片给他看;哪个工人父母亲给他找好对象,盼着他回家结婚。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弄得一清二楚。工人们十分信赖他,愿意向他掏出心里话。有位工人还把一直不敢向领导提出的将原来的一天三班作业改为一天四班的意见,向他作了反映。胡耀邦鼓励支持他提出来,去征求群众意见。后来,经班、排、队研究后,决定接受他的建议,改为一天四班作业,每班六小时。这样做既不增加人员,每班又缩短工时两小时,还提高了工效。

在这期间,胡耀邦走进工人们住的工棚。看到夜班工人在这漏风的工棚里沉睡,白班休班的工人、家属悄声细语地活动着……他深深地被感动着。他走进伙房,那存粮的缸里,没有大米、白面,只有玉米颗粒,厨柜里没有猪肉,连蔬菜、鸡蛋、豆腐都见不着。再看看正在吃饭的工人,他们碗里是玉米颗粒和盐巴。看到工人生活条件这么差,而在掌子面干得那么顽强,他一言不语地离开了伙房,内心十分沉重。

在胡耀邦离开的前一天,隧道处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他讲了话。他说,他在出国时感受到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威望,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工农建立的功勋。他赞扬了工人当家作主的精神,大家虽然住的很差,吃的很差,但生产很棒,真是鼓足干劲生产,是真正的新中国的主人。他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工人们长期吃不好,饿着肚子劳动,能支持多久呢?希望各级干部能关心工人们的生活。胡耀邦接着坦率地说,可惜,1958年有股歪风,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以最显著的位置,报道亩产万斤粮,千斤猪,说什么“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好像大家马上就过上天堂的日子了。这种浮夸如同“叫花子娶媳妇”,捡了一条破裤子当红盖头,虚张声势其实一无所有。省、县、乡的部分干部一个比一个会吹,他们“欺上瞒下”虚夸政绩,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在当时政治背景下,胡耀邦能在大会上讲这些实话真话,是有着令人敬佩的胆略的,体现了他一贯坚持实事求是关心基层群众的高风亮节。

猜你喜欢
白水胡耀邦茅台酒
轻信“内部货源”订购飞天茅台酒被骗
模仿天才
模仿天才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白水煮生活,笑料跑不掉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白水煮生活
是不是“茅台酒”不重要……
胡耀邦夜宿我家
父亲的茅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