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V形,不是U形,全球经济可能走出“李宁曲线”

2009-11-30 08:17秦合舫
大经贸 2009年10期
关键词:比特消耗泡沫

秦合舫

一个带来泡沫的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最新的这个故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世界大同,一是比特代替石油。按经济理论来说,这是供应端出了问题,但现在的经济刺激却是在需求端用药,虽然它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也是迫切和必要的,但却不解决根本问题。

受益于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的经济刺激政策,一场被誉为百年一遇的危机似乎正在渐渐远去,大家都开始乐观地预期经济复苏的右边曲线应该是什么样的形状,“V”型复苏或者有人更形象的描述为“耐克复苏”——尽管它复苏的速度相对“V”型会慢一点,但似乎也已经断言,危机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刻无疑是已经过去了。

我在想,会不会走出一个“李宁曲线”——在经济刺激计划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慢慢地滑向一个较长的萧条期?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全球经济能够就此迈向新一轮增长,这个所谓危机的级别,可能连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都不如,所谓百年一遇或二战之后所仅见岂不成了危言耸听?

每一次金融危机的背后,其实都有它深层次的原因,尽管崩盘的第一站总是指向金融衍生泡沫,但这肯定不只是金融操盘手的操守问题,而是反映了这背后经济运行的特征。如日本当年的泡沫破裂,实际上是日本在高科技领域里方向选择上的错误所诱发的,而东南亚金融危机背后,则很大程度是中国制造对东南亚制造的替代与覆盖。由实体经济转向所诱发的金融危机,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金融刺激就能够真正复苏,尽管危机发生之后,它看起来又非常必要——但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

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向上追溯,从衍生证券到宽松的货币政策,再到高科技泡沫的破裂,似乎是一个宿命的轨迹。但需要分析的是,一个带来泡沫的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

最新的这个故事,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世界大同,一是比特代替石油。

世界大同,就是以美国为领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比特代替石油则是希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把中国、印度这两个总人口高达20多亿的国家带入了高消费,但知识经济却没有如愿地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正如谢国忠所言,这个故事的初期看起来非常美妙,美国得到了产业升级,以及通过跨国公司对全球的领导权,而且以中国价格代替美国价格,避免了高通胀,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发展,摆脱了贫困。但是知识消费对资源消费的取代效果远远抵不上消费人口增加对资源消费的需求,从而诱发了所有具有稀缺性的资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高增长低通胀的完美组合开始褪色。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经济刺激计划可以暂时避免经济的崩溃,但是无法让经济走向复苏之途,因为如果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改变,资源的约束就仍然在那里。

所以,按经济理论来说,这是供应端出了问题,但现在的经济刺激却是在需求端用药,虽然它作为一种应急措施也是紧急和必要的,但却不解决根本问题。

改变资源约束有几种方式:一是大家集体过苦日子,同步地消减消耗;二是某些国家的经济衰落下去,降低消耗资源的人口;三是资源供应出现根本性的改善;四是大规模地实施新的资源利用模式。

第一点看起来不太可能,至少大家是不情愿的,因为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各有各的理由,第二点可能是一些国家的心中所想,但是谁也不愿做那个牺牲品;第三点似乎现在还看不到迹象,虽然新能源经济正热,但还难以成为主流;第四点上,即使有成熟的技术或模式,但实行起来也肯定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更何况技术上都还没有根本的解决方案。

所以,决定经济不能顺利复苏的根本原因在于:以现在的资源结构和资源消耗方式,难以继续让现在这么多的人口继续维持当下甚至更高品质的生活了。因此,美国在高喊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中国强调要调结构,降能耗,但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在一个复苏的向上曲线上,谁愿意去做结构调整呢?

猜你喜欢
比特消耗泡沫
毒泡沫
玉钢烧结降低固体燃料消耗实践
废弃的泡沫盒
“搞死”国家的泡沫
降低钢铁料消耗的生产实践
我们消耗很多能源
比特币还能投资吗
比特币一年涨135%重回5530元
好泡沫与坏泡沫
多个超导磁通量子比特的可控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