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防治不能产业化

2009-12-01 12:02
环球时报 2009-12-01
关键词:感染者产业化艾滋病

李 楯

产业化、麦当劳化,是影响中国艾滋病防治的严重问题。在中国,它阻碍了公众,特别是社会底层和边缘人群的积极参与,压抑了中国人在艾滋病防治中的创造性行动和地方性经验的形成。

中国年死亡人数900余万,自国际组织和中国政府都认为中国的艾滋病传播进入增长期的1995年后,无明显变化。2008年,中国政府公布的灾害损失,仅自然灾害一项的直接损失就是人民币11752亿元。作为灾害事故,就其所导致人的死亡和给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言,艾滋病远远无法与之相比。

因此,艾滋病在中国绝非天字一号的灾害,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乃至是“国家兴亡”的关系也远非一些人所描述的那样。但是,艾滋病却是一个标识。在中国,它充分显现了发展中的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城乡分治、贫困和不公平;人的权利不被尊重,歧视严重存在;信任缺失,人们缺少爱心,官员和医生的行为有时甚至达到突破人伦底限的地步;医疗保障尚未覆盖全体国民,特别是尚未形成城乡一体的构架;信息不公开,等等。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一些国内外专家和机构曾经预言,2010年中国将有超过1000万的感染者;2000年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4620个亿~7700个亿,至2010年将达77000个亿,使中国改革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现在看来,这些没有把握住中国转型时期特质,不能面对中国真问题所做的分析和预测,不但已被证明是不合实际的,且曾给决策以不当影响——不看清艾滋病作为社会问题在中国的要害所在,却夸大了感染者的数字和经济上的损失;在价值取向上缺乏对人权,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价值的认可,却盲目地在专业技术层面上和国际“接轨”,引进国外的一些说法和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艾滋病防治的产业化和艾滋病防治具体项目的麦当劳化。

艾滋病项目的麦当劳化,是说几乎所有艾滋病项目的程序和模式都是由外国人创立的,中国人在这方面少有创造力。不是外国人设立的既定程序和模式的项目申请少有能得到资助。当然,中国的艾滋病防治中也有一些与别国不同的本土的做法,但它不是出自今日中国人的创造,而是出自计划经济遗产的再度表现。

在中国的国际组织派驻机构中,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官员不懂中国话、不识汉字,无法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交流。而比不懂中国话更严重的是,他们不懂中国事,不仅谈不上是中国问题专家,甚至连中国政府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职能划分都搞不清楚。联合国开发署的官员曾经为了想影响中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的制定,找到了中国的全国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他们搞不清楚《艾滋病防治条例》在中国是行政法规,参与制定的是卫生部和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最后通过的权力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由总理以国务院令颁布。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从事艾滋病方面工作的国际组织和外国机构,无视中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年年重复着跨越数百里、数千里的流动谋生,却以“长途卡车司机”为流动人口的代表。这在中国,早已传为笑谈。

不懂得中国的事,却处于对中国的艾滋病防治政策法律制定有影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或是影响着国际社会投向中国防艾资金的使用方向;在维护人权、反对歧视、关注弱势人群等价值取向上不能坚持原则,却有着源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考虑,这样,就难免给中国的艾滋病防治以负面影响。

艾滋病防治的产业化,是说中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国外政府及其他机构在中国用于艾滋病防治相关领域的资金投入至2004年大约有30余亿元人民币,2004年以后,每年的相关投入应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此前,在中国,从来没有一种病有过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得以此为职业生存;而大量的投入,并没有沉入社会基层社区,使那些感染者、那些处于底层或边缘的弱势人群得到帮助。大量的人员出国学习、考察,在中国的艾滋病会议在大饭店举行等,艾滋病在中国已经成了一场“国际性”的盛宴。能够分享“饕餮大餐”的,显然不是那些为生计困扰和病痛折磨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感染者。

今日的世界,各国、各地的情况不同。由此,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有效的“良方”可以用来抵御艾滋病的传播。中国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但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防艾办法,有真正适用于中国的艾滋病防治的积极策略。▲(作者是卫生部艾滋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感染者产业化艾滋病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经受市场考验,汉服步入产业化进程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论国产青春片的青春消费与怀旧叙事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
关于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