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新思路

2009-12-02 10:20李德义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英美商业化文学

李德义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各大学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文思想教育已成必然。英美文学课程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国际化素质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由于现阶段学校硬件技术手段的完备、多媒体技术的引进和普及,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英美文学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笔者作为一名讲授英美文学多年的高校教师,既对教学改革中文学日益受到的轻视感到担忧,又试图从实用主义出发找到让文学课堂焕发青春的新方法。本文拟从困惑、机遇和策略三方面来探讨文学课何去何从。

一、人文社会的困惑——来自商业化时代的冲击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日益式微,英美文学虽说是当今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但远水不解近渴,尽管学英语语言的学生大有人在,可是文学作为专业课程的魅力却在慢慢消退。文学的吸引力弱化或许是这个物化时代的必然结果。商业化时代下的大学生往往重实用轻素质,重功利轻人文,他们并没有感受到深厚的文学、文化底蕴对塑造人的巨大潜力。他们对外语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追求似乎远大于对文学的喜爱。时至今日,已没有多少人怀着对文学的酷爱而走进文学的课堂,而大都出于拿学分、应付考试、获学位的目的。在当今几乎一切都在商业化运行的时代,学术的天地也开始遭到商业化的侵蚀。以《百家讲坛》为例,事实上其所提供的就是商业化前提下的学术传播,不少的学者名家从中名利双收。这给大学生的印象是学术也可以通过商业化的途径而获取个人的成就——社会名誉和经济收入。作为西方文学源流的希腊罗马神话也以这一形式开讲,对于文学学习者来说,似乎是一条捷径。但“收之桑榆,失之东隅”,这一文化导向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学术观念,这种心理认知导致的直接后果:一是,学术思想的浮躁、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利益。不顾学术的规范与严谨,更有甚者可能会由此而不甘于学术研究的冷板凳,而追求如何让自己在商业化中取得名利;二是价值观与人格心理的异化。众所周知,大学生还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阶段,这种商业化思维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格心理,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心理的异化。无论是何种结果的出现,对社会的发展与学术科研的进步都是不利的。

同样,作为从教者——文学课的教师,以外语教师为例,脑体倒挂也成了他们人生中的困惑,教大学英语的不如教高中英语的回报高,教高中英语不如教少儿英语的轻松惬意。一句话,“搞高精尖的,不如娱乐大众的;搞阳春白雪的,不如玩下里巴人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造成大部分文学课教师授课多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而对于课堂教学的内涵以及备课的深度和广度则较少有人刻意追求。能守住那一方阵地,剩下的只能说是文学课教师的个人兴趣使然。

二、时代的机遇——精神层面的思索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曾说过:“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之利益,而文学家与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这充分说明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神层面上的获取才是永久的。“不抛弃、不放弃”成为“5·12”汶川地震后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也验证了大众文学精神探索的开端。那么,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呢?毋庸置疑,欧美国家的人们会一方面“硬件”支持——物质支助;另一方面也会在“软件”——西方文化上寻求慰藉。只有文学上的指引,才会让那些在物质世界里迷失的人迷途知返。只有了解了英美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们沟通,最终构建和谐平等的世界秩序。

三、英美文学课解决策略——一切为了沟通

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最具权威的高等教育三段论,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当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为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时为普及阶段。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原定在2005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5%的目标,提前在2002年实现,实际上2003年已达到17%。对照这一理论,当前我国正处于大众化阶段,并将不断步入文化普及阶段。而我国高等院校的文学教学过于强调精英教育,失去了其绝大多数的受众,也使得文学课程变得曲高和寡。

当今大学生更倾向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大学生还处在接受知识的基本阶段,他们内心不仅需要一种能够利于个人获取知识的有效渠道,而且这一渠道应既有知识学术性又有娱乐趣味性。这样来说,英美文学教学应该是最有优势的一门学科。它探讨的就是西方人的“活法”的一门学问,其中经典当然可以为之借鉴。

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教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提升广大学生的文学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激发学生兴趣很重要。学生不想学,可能因为看不懂。课堂让他们参与并讨论,是很容易引发他们兴趣的。只要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文学作品作为潜在的审美对象,是审美活动之源。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情操,引导学生们研读作品,把握作品所包含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以言传情,以情激情,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们在和谐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审美冲动和欲望,使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借助于艺术形象把人带入一个美的王国。通过审美途径愉悦人、感染人、启迪人,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精神面貌,激起高尚的思想感情。

其次,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文化方面的学习最重要的是沟通。“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应该走文化的大众化与精英化相结合的道路,既满足大多数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又不失学术价值,从而正确引导受众。在多媒体辅助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学生就像观众,学生的反应如何需要由教师来调节。教师演示内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引帮助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踊跃发言。教师与学生在各自的角色中都发挥了主体的作用。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充分体现了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以说,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整堂课中都没有闲着,但双方都不会觉得累。教师把需要传授的内容事先准备成课件,到课堂教学时再一一演示给学生看,减少了板书的过程,节省了课时,也使整堂课节奏紧密、井然有序地进行下去。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传统古板单调的文字教材变成有图、有声、有色的图文音并茂的教材,刺激了学生的各个感官,学生不再是整堂课都处于被动地听的状态,而是或者观看课件的演示,或者听教师的讲解,或者阅读作品,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在这种教学容量大的课堂内,正是需要学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对新知识的领悟就加快了,就会随着教师的指引进行积极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学课堂教学上,我们还要提防过度依赖多媒体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学生关注视听的感官享受,从而忽略了对文本的阅读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理想的教学模式是一条传统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注意课件、教材和讨论的运用比例。

最后,字母A-Z的问题。《士兵突击》中团长问许三多在图书馆看些什么书,他回答到自己不知道哪些书该看、哪些不该看,就按着书名的字母顺序从A读过来。听了这段话,我感触良多。多读书,读原著,也是造成很多学生惧于学习文学的主要原因。优秀的名篇选读也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作品选材上一定要以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接受能力为出发点,遵循以下原则:短小精悍的原则、审美的原则、点面结合的原则。只有适合学生们接受心理的短小精悍的、具有极强审美价值的文学选材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切忌选用过长的、连篇累牍的阅读材料。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的作品选读一定要有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即在内容上和文体上都具有审美的代表性。然后通过运用美的语言及情感来讲解、分析,共同探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英美文学课程的解决策略在于理顺学生、学校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自从国家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教育对象数量的扩大必然带来教育层次和水平的变化,先前单纯学理化的教育形式已经不能适合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同时受时代的影响,大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不只需要一个单纯的知识授予者,同时需要一个充满知识趣味性的学者。教师应该放低门槛,让学生们能走进来;学校再抬高门槛,给教师一个安心教学、提高自我的空间。

猜你喜欢
英美商业化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