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技术动作教学方法研究

2009-12-02 10:20张红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踏板速度动作

张 军 张红云

一、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当代跳远动作的演化和发展,已形成了以下特征:以速度为核心,强调身体向前性,增大起跳腿缓冲的角度和转换时的速度,加大两臂和摆动腿积极有力的前摆,起跳快而自然,以摆促蹬,助跑与起跳、摆动结合。依据跳远的技术动作更加注重和强调“三快一长”基本原理的要求,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在助跑中发挥最大速度,并在起跳过程中充分利用速度,遵循不断提高助跑速度原则,尽可能减小起跳制动,完善助跑与起跳动作紧密相结合的技术,着重掌握在高速助跑中的快速起跳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跳远技术动作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选择跳远教材

蹲距式、挺身式和走步式是跳远技术动作中的三种不同的空中动作。目前绝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选用挺身式,而蹲距式和走步式教材几乎不采用。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有关教学实验证明,由于学生的运动技术基础不同,运动素质差别很大,三种空中动作结构及技术方法的复杂程度不一,在同样的教学时数内,在各方面条件(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运动素质、运动技能)基本相同的教学对象中,技术评定与技术达标的效果表现为:蹲距式优于挺身式,挺身式优于走步式。但是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蹲距式跳远的技术动作,并根据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择应遵循循序渐进以及教材之间相互衔接的原则,应依据三种空中动作结构及技术方法的复杂程度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跳远的基本技术和技能,笔者认为,在高校普修田径技术教学中,挺身式应列为重点的教材,蹲距式和走步式作为介绍教材。

三、跳远技术动作的教学步骤以及教法提示

1.建立跳远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

(1)运用跳远技术录像和挂图等直观方法和完整的跳远技术动作示范,结合当代跳远技术动作的演化和发展的主要特征,讲解跳远技术动作环节和技术方法。

(2)教法提示:对动作环节简要讲解,对助跑的最后4步、上板踏跳和空中动作等重要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在示范时,教师的动作要力求准确,突出重点和难点,位置和方向选择合理,并与讲解相结合。

2.学习和掌握快速助跑与正确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原地和行进间的各种起跳模仿练习,以及短、中距离助跑起跳或腾空练习。

教法提示:在使用模仿练习时,应控制练习的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幅度(由大到小)和方向(向前上方);在进行助跑起跳练习时,先要逐步建立一种心理定势,即把起跳板看成是要以最快速度冲过去的距离中的一段,不是停止减速,而是快速冲过去。其次是建立一种适合个人特点的稳定节奏,一种相信自己能有力而又平稳地跑上起跳板的自信力。也就是助跑应强调发挥起动与加速,并固定起动与加速的方式。上板踏跳时,应强调速度而不强调力量,强调向前而不强调向上,强调摆动速度而不强调蹬地力量,强调腾空速度而不强调腾空的高度,随着摆动速度、幅度和力量的发展,逐步强调腾空步的高度和速度。

3.学习和掌握空中动作与落地动作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行进间空中动作模仿练习和短、中距离助跑上板踏跳的完整练习。

教法提示:腾空后应注意展髋放下摆动腿,起跳腿屈膝前带向摆动腿靠拢。当身体到达最高点时,挺胸送髋使躯体微成反弓形,防止过早屈膝和身体过分前倾而产生前旋。

4.改进和提高完整跳远技术

这个阶段所采用的主要练习形式是跑跳结合的辅助性、诱导性和比赛性的练习,并注意结合个人特点改进技术,做到助跑与起跳连贯。

教法提示:确定适合个人特点的全程助跑的节奏和跑跳结合的方式,空中动作以维持身体平衡为目的,不宜过分追求动作形式,而应强调合理的落地动作。

四、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所谓技术教学的重点是指技术的最重要的环节,对这一环节掌握的如何,将决定整个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

在跳远技术动作中,助跑的速度是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快速的助跑不仅可以获得更快的水平速度,而且还为了准确踏板和快速而有力的起跳作准备。

起跳则是影响跳远成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它不仅要求准确的踏板,而且还要能通过起跳腿快速有力的蹬伸获得适宜的腾起角度,使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尽可能转化为垂直速度。所以,跳远的助跑与起跳是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的重点。

所谓技术的难点是指练习者在掌握技术中最困难、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在跳远技术动作中,踏板的准确性和起跳腾空后的前旋是教学的难点。

踏板与否直接影响试跳的成败和成绩的高低。这是因为:首先,只有准确踏板才有试跳的成绩;其次,只有准确地踏板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和有效地利用助跑的速度提高成绩。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一个物体若能绕某一轴旋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物体受到的对该轴的合外力矩不为零;二是此物体对该转动轴有角动量。在正常情况下,当运动员在很高的水平速度下进行起跳时,起跳脚着地的瞬间产生制动,而身体的大部分因惯性仍保持原有的速度向前运动,就会通过以起跳脚着板点为轴的前旋现象。另外,起跳脚着板瞬间,着板点到人体重心的重力线之间有一段距离,自然会有力矩,这又给前旋提供动力条件,从而加剧了前旋的现象。如果起跳时出现诸如上体过于前倾,起跳时低头,起跳腿过早前收,急于做落地动作,摆动腿速度慢、幅度小,摆动腿同侧手臂向后摆,手臂和腿的摆动动作不一致等错误动作,就会使人体腾空后上体向前运行的速度过快而向前翻转,造成空中平衡动作失调、过早落地而影响跳远的远度。

经过教学实践经验反复证明,在技术考核中踏板的失误率较高,向前旋的现象在初学者中又十分普遍。所以踏板的准确性和克服起跳腾空后的前旋是跳远技术动作教学的难点。

五、解决跳远技术动作教学难点和重点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1.解决踏跳准确性的练习手段与方法

(1)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确定较为合适的助跑速度、距离、步数相应的标志,在反复练习中不断加以调整,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最为理想的模式并把它固定下来。在用该模式进行练习时,学生用固定的距离、步数和步频,按教师击掌的节奏完成助跑踏跳技术动作,并把这样的动作节奏用磁带录制下来,将每个学生录制的助跑踏跳节奏的磁带编好顺序,供练习时使用。教学实践表明,利用信号反馈,发挥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协调第一信号系统,强化本体感觉,用于发展学生的节奏感,形成良好的助跑节奏的动力定型,对有效地提高踏板的准确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区域划分练习。在全程的助跑距离内,首先划分出起跑区、加速区和上板的踏跳区,并设立标志;其次,经统计测算出每一个学生到达加速区和踏跳区时的距离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如各段若干次测得的变异系数0.2,就可以正式确定从起跑区到踏跳区的分段距离。教学经验表明,由于“区域划分”练习对各段的助跑步数有较严格的限制,所以对助跑的步幅和节奏的稳定性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在固定的跑程内发挥最大的速度及有力地上板踏跳。

2.克服起跳腾空后身体前旋的练习手段和方法

(1)短程助跑反复进行起跳腾空步练习,练习时尽可能延长腾空步的时间,上体保持正直。

(2)借助前高后低的契状起跳板进行腾空步练习,加大腾空的角度,以控制身体腾空后过分前倾。

(3)短中距离跑起跳的专项技术模仿练习,如用单杠前3~5步助跑起跳双手抓杠,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起,起跳后触摸一定高度的挂物等练习手段和练习方法来诱导腾空起跳后上体的伸展动作,克服起跳后身体过于前倾的错误动作。

(4)离起跳板1.5米的地方放置高20~40厘米的橡皮绳,进行起跳腾空步练习,以控制过早地向前收腿起跳。

(5)上步起跳后用摆动腿膝关节顶撞一定高度的悬挂物。通过髋部前送,减小身体上下两部分的速度差和着地点到人体重心重力线之间的距离,控制上体向前旋转的惯性和动力矩,以控制前旋。

(6)原地反复进行踏跳与手臂协同配合的起跳练习。练习时起跳腿同侧臂屈肘向前上摆,异侧臂向后方摆动,当同侧臂肘部摆至接近肩部,异侧臂摆至体侧后方时,立即结束摆臂动作。

(7)反复进行原地起跳模仿练习或进行4~6步的助跑起跳练习。练习时注意上下肢蹬伸和摆动之间的协调配合。

六、结论

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要想提高跳远运动的成绩必须依靠“三快一长”原则。

在进行跳远技术动作的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学阶段选择合理的教材内容。

在跳远技术动作教学中,必须按循序渐进的教学法进行,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选择具体的、合理的练习方法和练习手段,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俊明,周巧玲.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起跳中不同时相速度变化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38-41.

[2]李玉刚.跳远踏跳阶段的生物力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4,(2):52-54。

[3]郑俊秋.浅析跳远腾空步技术的教学方法[J].宁德师专学报,2003,(3):273-274.

[4]王德平,任保莲.跳远起跳阶段摆动腿摆动的运动学特征及对起跳效果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0,(5):24-25.

[5]邓卫权.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变化对远度影响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2,(5):46-48.

猜你喜欢
踏板速度动作
单踏板不可取
速度
浅谈延音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用法
浅谈汽车制动踏板的型面设计
动作描写要具体
浅谈钢琴踏板的运用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