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009-12-03 03:41陈平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2期
关键词:趣味读书语文

陈平原 王 颖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从事研究或教学。近年关注的课题包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图像研究等。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著作奖(1995,1998,2003)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小说史:理论与实践》《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中国大学十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中国散文小说史》《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大学何为》《学者的人间情怀》等著作三十种。另外,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集刊《学人》;2001年起主编学术集刊《现代中国》。

问者:陈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从前写过一篇名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的文章,其中说“阅读这一行为,在我看来,本身就具备某种特殊的韵味,值得再三玩赏。在这个意义上,阅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只是这种兼具手段与目的的阅读,并非随时随地都能获得”。您能给我们谈谈阅读为什么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以及二者是如何结合的吗?

答者:常常有人问我,业余的时间做什么,有什么乐趣,我的回答是“读书”。在我看来,读书本来就是一种爱好,或者说乐趣。在读书中能找到乐趣,你会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找不到乐趣,只能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或者是手段。有些人读书是阶段性的,有些人是一辈子的事。能读一辈子,通常是因为在读书中获得了乐趣。专业性读书和趣味性读书是有差异的,但即使是专业性读书,也有不同的情况。如为一个固定目标——写论文、出版著作——而读书,或者纯粹为了求知而读书。前一个带有功利性质,后一个则把获得了知识当作乐趣。为求知而阅读的书可能跟你的专业无关,就是我常说的“amateur”,即业余的阅读,这样生活才会丰富。要是每天都想着作论文,那样的学术生涯特别枯燥。有许多人书读得不错,但最后成了一个书呆子;有人则能在做好专业的同时让生活有乐趣,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是实现某一个具体目标的手段,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又不是,它是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生的、理想的或审美的方式。这样手段和目的就能结合在一起。

问者:请谈谈您的学生时代,是如何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的?

答者:我的学生时代很复杂,初中时正值文化大革命,除了背“老三篇”、毛主席诗词以外,基本无书可读。后来下乡将近八年,中间念了两年高中,其他时间当中小学老师。我的父母都是语文老师,在乡下的阅读其实得益于家中收藏的大量书籍。像北大的王瑶先生、林庚先生、吴组缃先生的著作,还有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是我大学以前读的。但我的知识结构也有偏颇,因为家里的藏书多是中国文史类,而外国的比较少。我后来成为中文系教授,和父亲的藏书有直接的关系。我在乡下插队,根本不可能有图书馆,我任教的小学一共只有两柜书,而且是刚买的,所以只能靠家里的藏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化大革命时下乡的年轻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小说。而且我在乡下有说书的经历,我们那个农村有三千人吧,过年过节时要给大家娱乐,生产队给我十天的准备,然后讲《水浒传》。在很大的晒谷场上摆了个乒乓球台,上面再放一个书桌,让我坐在上面讲。所以那时我对《水浒传》滚瓜烂熟。后来因为毛主席说要学《红楼梦》,大队书记给我半个月准备,要我再去讲《红楼梦》。我看了三天,然后对他说:“我还是下田劳动吧。”我无法设想自己坐在乒乓球台上对着那么多农民叔叔讲《红楼梦》,如何能让他们听得下来?后来我作文学研究,特别提出要注意叙事的角度和理想的读者。《红楼梦》和《三国演义》《水浒传》完全不是一回事,是不适合拿来说书的。

跟后来的人不同,我们那代人的读书是被打成好几块的。有学校的,家庭的,还有偶然性的读书。现在学生们读的书很可能差不多,但我们受制于家里的藏书,受制于环境,读书的结构完全不一样。我写过一篇文章《父亲的书房》,说父亲的书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学术兴趣和未来,因为从小耳濡目染,看父亲读什么书,可能比老师讲课更有影响力。我相信今天的情况也是这样。我刚写了一篇文章《怀想三十年前的读书》,我的学生们看了很高兴,说没想到我当年读这些书。因为其中有些书是承传性质的,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你们现在可能还在读,但有些已经不会读了,我举的有些例子,他们觉得莫名其妙,比如一本对我影响很大的书《奇特的一生》,现在一般人都会觉得陌生。所以每代人具有自己的知识结构。

另外,读书分为被动和主动,读书的兴趣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的。有的人觉得读书很苦,但有的人可能从小就把读书当成乐趣,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趣味、眼界和方法,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意义上,读书是生活还是课业,已经很难区分开了。以前有个成语叫“手不释卷”,意思是读书已经成为你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至于最后能不能出成果,不知道。今天我在课上说,我们跟晚清一代人不一样的是,他们读书憋不住了才写文章,我们是要写文章,憋不住了才去读书。今人的成果动辄几百万字,古人弄个十万字就了不起了。这是整个社会风气、学术评价、教育体制改变的结果。

事实上,养成阅读兴趣是一辈子的事。养成了,读书便没有苦恼。我不喜欢讲“寒窗苦读”,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会觉得这是一件苦差事,而且不必要以“颜如玉”、“黄金屋”来作引诱,何况这些还不一定能有。总之读书是一件很实在的事情,能否成为内在的生活方式和能否获得乐趣有关。

问者:现在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但又确实需要阅读的陶冶,您能在阅读文本的选择和读书方法上给大家一些建议吗?

答者:课程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太一样,可以互相补充,但又是可以分离的。互相补充的意思是说,我们的文明所需要一个年轻人承担和接受的东西是有道理的。比如我们必须学习语文、数学、外语。我不喜欢为了鼓励天才儿童而太早偏科,中小学时全面发展很重要,过早专业化是不好的。应该以丰富的心灵来面对人类的各种知识,等到一定阶段再进入专业。现在大家为培养尖子生,为参加各种竞赛,反而把学生给扭曲了。所谓“江郎才尽”不见得是真的“尽”了,很可能是过度开发的结果。早期教育应该慎重,不应从小就带有表演性质,如家长带着孩子给亲朋好友炫耀,给叔叔阿姨表演,这会破坏孩子的趣味,使他错误地认为读书是为了表演。我认为中小学阶段培养一个有修养、有一定知识基础、心灵健康的孩子就可以了。与其在一万人中发现一个天才,还不如让这一万人比较顺利地成长。天才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不要拔苗助长。

至于阅读文本和方法的问题,我不愿意开一个具体的阅读书目,即使是给大学生,我也不开,原因是兴趣比文本重要。一旦假定有些文本是必读的,给学生划出范围,要么是“大路货”,要么会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前我也谈了很多阅读方法,但现在不敢谈了。因为方法其实和一个人的性情、志趣有关,而且是不断调整的。你会发现自己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要强调的是应比较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阅读和阅读行为本身。开卷不一定有益,对阅读行为应该经常反省思考,调整阅读策略。没有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读书方法。“劝学”的故事有激励作用,但真正的治学方法是需要自己来寻找的。

问者:现在有很多中学生迷恋网络文学,请问您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以及中学生应该如何应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答者:其实我是反对“网络文学”这个词的。有人老是要搞决裂,说网络文学不是文学,我不这样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技术发明都会影响到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写作,与没有网络之前当然是不一样的。我倾向于称其为“网络时代的文学”,意思是它还是文学,只不过存在方式、传播手段等改变了,所以文学的特点也会发生变化。但我不主张把具体的网络手段运用作为文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理由。今人的审美趣味和唐朝人、明朝人相比,一定有根本性的变化吗?我看不出来。时代不同了,人们鉴赏美的眼光、风格会发生变化,但并不是说对唐诗我们就不能欣赏了。我承认有些人在网络上写作,但我更承认有人写完以后再上网。写完小说、诗文贴到网上,然后在网上流传,下载成书,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只是一个传播手段,它会影响人的审美和表达,但不会使文学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我不是很欣赏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概念的对话。

当然,在网上流传的很多速食的、快餐式的作品与经典文本是有差异的,前者跟现在的生活环境贴近,读起来比较轻松。而经典文本由于时空的阻隔,读起来会有难度。但有个词叫“浅阅读”,网上流传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可以读的,但应该区分两种“读”,鲁迅曾说有些书是属于“随便翻翻”的。我们每天读那么多书,有的是正襟危坐来读,有的是躺在床上读,有的只是吃完饭随便翻翻。有时我们一天只读几行书,有时一天能翻十几本,这是不一样的。问题不在于选择什么书来读,而是在什么样的书上用多少工夫。有的人只读经典的书,比如有国外学者说不读一百年内的书,意思是要经过时光淘洗,只有经典他才读。这样的人性格容易孤僻,因为只读经典是很难和现实人生发生关系的。所以我说既读经典,也读日常流行的读物。假定中国有十部经典,而你只读这十部,其他都不懂,那你就相当于生活在保温瓶里,没有接触现实人生的经验和能力。不懂论语孟子是知识缺陷,不懂当代文化也同样是缺陷,问题的关键在于分配时间,要以不同的眼光、心态来对待不同的阅读对象。读有的书可能要焚香静坐——焚香不是一个姿态,而是要你沉下心来,进入古典的语境。这种仪式为的是让你暂时脱离喧嚣的世界,跟两百甚至两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另外一种阅读是你在坐地铁时,或者饭后随便翻翻,甚至放在厕所里。总之,我希望在注重经典阅读的同时,不要完全排斥日常的读本,假如处理好这个关系,就不存在什么问题了。现在大家都强调经典阅读,但经典阅读不是为了造就几个假古董。如果没有今天的生活经验作为依托,就没办法很好地理解古人。同时,如果完全沉迷于网络或八卦,那也没意思了。真正的问题其实在这个地方。

问者:我注意到您在阅读和治学中都非常注重“趣味”,认为“趣味”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知识。请谈谈这种趣味对您的生活和为学的意义。

答者:这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读书的时候没有正规化的要求,也没有很大的压力,我读书始终很轻松,容易获得趣味。现在竞争过于严苛,反而导致了学生趣味的丧失。乐趣包括阅读的乐趣,也包括从事治学工作以后的研究乐趣。现在很多人考大学时打听什么专业好,其实就是指就业好不好,但就业好不好更多取决于个人。有时热门专业反而不好就业,因为学生太多。对于询问专业的问题,我通常会说,更重要的是选什么学校,因为专业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何况专业是否合适是和人的性情、能力有关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找到一个心仪的专业是最重要的,这样的话工作就有乐趣。否则白天想着当大官,晚上作古文字研究,这是很痛苦的。

问者:您在论及语文教学的乐趣时,曾提到“经典阅读”和“快乐阅读”两个概念,您能具体阐述一下二者的关系,以及给予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一些建议吗?

答者:经典其实是一个流动的概念,并非本质化的。比如我们今天认为《论语》《孟子》是经典,但五四时期就不是,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关于经典的想象。但总的来说,在整个知识建构中注重经典,这是教育不同于市场之处。有人说学生喜欢什么,就给他读什么,大家高高兴兴,我说不对,教育本身带有强制性,经过好多代人的知识积累,觉得某种知识是必需的,所以教给学生。对于一个中学生,只要他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不合适的。因为处于他的年龄,还无法判断自己需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一代人的教育眼光可能有盲点,比如我们文革时的小学,所有学生都必须背诵老三篇。但教育本身的权威性不能完全否定,虽然这一套制度将来也必须反省。当下的学术潮流将来有一天会进入体制,会改变现在的知识结构,改变课本的编写和课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假定学生是很有灵性的,但在一定年龄上还没有自主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定的课程传授给他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说的经典阅读大体反映一代人对教育的认识。我们认为这些是经典,所以希望孩子们接受。

从我教书到现在,教育改革有好多反复,其中的一个反复就是,要多大程度切合学生的趣味和日常生活。我始终认为,经典的存在,在语文课本中是必要的,不能完全是喜欢什么就读什么。否则两代人之间就没办法衔接了。一代人读三毛,下一代读郭敬明,这是无法衔接的,也不是我们的主流阅读,这是业余的阅读爱好。主流阅读保证了文化能够一代代延续下去,而不是每一代人都举手表态,谁是最有名的作家,我们就来读他。不要小看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一代代人是靠这个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文字感觉、文化修养甚至道德意识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所以作为经典阅读和个人的趣味阅读是不一样的,后者可以更开放和自由。同时中学语文老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不但教授具体课程,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趣味,而大学老师对个人的深刻影响反而不如中学老师。

“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追求不假思索的瞬间愉悦,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相反,应该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真善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就回到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除识字、阅读、写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外,“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要求,几乎涵盖了现代人修养的各个方面,如此高度的综合性,使得其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做事,都不满足于纯粹的技术操作,而希望由技至道。讲求技术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此乃中国文化的特色;只是具体阐述时,往往说得过于玄虚,很难真正落实。语文的“工具性”相对好说,经过百年摸索,我们大致明白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你可以批评它太刻板,但确实很有效,具备可操作性。至于“人文性”,真的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批评别人的语文教学缺乏“精神性”,这很容易;可如何将“精神性”贯彻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相对要难得多。

我当然明白,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差异,因其同时承载着培养公民道德、树立正确人生观等一系列艰巨的任务。没错,语文教育与人的精神发展密切相关,但所谓的“教书育人”,不能理解得太狭隘。过于直接的道德说教,过于强烈的伦理诉求,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效果并不好。传统中国,同样强调文学与教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言志”与“文以载道”,就有很大的不同。套用到语文教学,我更欣赏风流蕴藉的“诗教”。在审美中隐含着道德判断,而不是开口见喉咙,这是语文教学不同于“政治读本”的根本所在。

考虑到中学生接受知识有很多途径,并不单纯依赖语文课,我主张语文教学应该轻装上阵:以审美为中心,不戏说,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在我看来,中学生之阅读作品,可以有质疑,有批判,但更应注重“了解之同情”,以及鉴赏中的追摹。现实人生中,确有许多假丑恶,但语文教学更倾向于表彰真善美。与此相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发现的眼光”为主要目标——知识可以积累,目光及趣味却不见得。而所谓“发现的眼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去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好的诗文,兼具“四美”,只是含而不露,需要认真体味,方能有所领悟。至于道德教诲,往往浮在上面,一眼就能看清。

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着很多张力,诸如关注“当下”还是“过去”,注重“思考”还是“记忆”,强调“文言”还是“白话”,突出“知识系统”还是“教学乐趣”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思路,那就是能否将语文教学的重心,从相对朦胧的“人文性”,转换成确凿无疑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如此美好的世界,不仅仅是“知道了”,还必须学会欣赏与享受;而这一发现“四美”的过程,“真”、“善”也在其中。

王颖,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本文编校:洪鸣

猜你喜欢
趣味读书语文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午睡的趣味
我们一起读书吧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读书为了什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