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师范院校计算机硬件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思考

2009-12-04 09:16李平荣
南北桥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师范院校

李平荣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大专师范计算机硬件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对目前中小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做了介绍,最后提出了硬件课程整合优化的思想及方法。

[关键词]大专计算机;硬件课程;课程整合;师范院校

引言:

本人所在的学校为师范类大专院校,学校的定位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师。在近年来,由于受传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目前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存在好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课程种类过于繁多

就目前的课程来看,有《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汇编语言程序设计》,《EDA》,《单片机》等课程,如此多的课程,仅有三年的学习时间,在课时上非常紧张,学生掌握起来也非常空难。另外,在课程上有些混乱,交错,甚至是重复,这些都不利与课程的设置。

(2)教学内容过于太多,太难

由于过去多数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计算机设计和研究人员,因此在以后的专科计算机专业设置中也出现了类似于本科,工科计算机专业的简化设置,所以在内容的设计上追求大而全,最终导致专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过于太多,太难,感觉“听不董”,“学不好”。

(3)实用性不强

在先前的课程设置中太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不符合社会对专科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学生感觉“学了以后没有用”。“不知道学了干什么”。

基于以上原因,提出了对硬件课程整合优化的思想及方法,这样能更好的培养出真正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人才。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此文件应该成为我们设计课程设置时的一个重要依据,从以上内容分析得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并不是很高,而主要是如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因此我们在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不仅仅要从内容上考虑,还应该从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考虑。

2硬件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及思路

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原则:

2.1够用为本

大专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要求打下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好计算机科学的原理和开发方法,有较广的知识面。而大专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首先应把握够用的原则。而硬件课程主要承担两部分责任。一是硬件课程为其它课程的学习作铺垫。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硬件知识。因此,在设计硬件的课程的时候应把握够用。

2.2体现实用性

大专培养的不是研究性人才,而主要是应用性人才,在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体现实用性原则,简单理论部分够用即可,复杂理论应该舍弃,加强实验部分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应用能力培养。通过整合。减少了理论部分的学时,因此可以在实践投人更多的时间,应该通过实践环节的形象化、感性化认识,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2.3体现师范性,大专性

另外,也应该注意师范性的特点,我们培养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是单纯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当中也应该注意与理、工科院校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具有不同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具有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不同的素质,主要表现在思想素质、理论认识素质和心理素质。

2.3.2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专业知识、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人文学科方面的知识。

2.3.3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具有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

2.3.4兼顾学生发展

对硬件课程整合主要是让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简化学习任务,更不是快速培养教书匠。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系统性和完备性,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首先要考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不能进行简单的压缩或删除,另外,我们还要考虑学生将来的发展,不要培养出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的老师。

3整合的基本方法及案例

针对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整合方案:

3.1将《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整合成《电路基础》,理论周课时为4节,实验周课时为2节,内容主要为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内容的设计上遵循够用,了解为主,如电路基本常识,简单电路的电路分析,脉冲,时钟信号,二极管,三极管电路,触发器,放大器,门电路,RC电路,计数器、加法器等,此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打基础。实验部分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完成即可。

3.2《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整合成《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理论周课时为4节,实验为周课时2节。内容主要包含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内容为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少量涉及即可,接口部分几乎可以不用设计。如,计算机及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微处理器、半导体存储器、接口、计算机总线和输入输出系统的构成和工作方式,汇编语言的语句结构,程序设计设计方法等,实验部分主要以汇编语言实验为主,简单涉及两三个硬件实验即可。

3.3《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不再整合,单另开设,因为此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周课时为4节。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最新技术、选购策略;组装计算机的步骤;系统设置和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及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课程。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能够判断和解央计算机在日常应用中出现的故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掌握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掌握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检测和排除。此课程在开设时应基本上完全以实验为主,建议到实验室完成,边讲边练。

3.4《EDA》,《单片机》可以不开设,因为此课程主要讲解芯片开发技术,所以可以先不涉及此课程,如果有条件可以开设为选修课程,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求。

总结

要培养一名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必须要为其定制合理科学的;培养方案,因此设置合理科学的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硬件基础,提高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综合应用的能力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师范院校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