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之我见

2009-12-08 08:36
青年记者 2009年18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受众

吕 倩

自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播出一档民生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以来,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开办了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栏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该类栏目就吸引了观众的视线,并成为各台的主打新闻栏目和广告创收的增长点,引发了国内电视界一股民生新闻热潮,并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被业内专家称为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民生新闻此起彼伏,纷纷出现在各地电视媒体中,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七八年过去,现在民生新闻栏目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呢?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民生新闻的优势

今天的民生新闻已处于有意识的发展状态,并已成为新闻类节目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收视率和商业利润紧密相连。从民生新闻的宗旨和预期受众目标来看,民生新闻有充足的理由长期存在:因为百姓阶层占据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而民生新闻总的宗旨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宗旨无疑是受百姓喜爱和欢迎的,所以民生新闻有着最广泛、最坚定的受众,这是其不可抹杀的先天优势。民生新闻的宗旨也决定了新闻工作者要有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精神,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量和空间。民生新闻具有以下三大优势:

1.以受众为本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由此出发,提出新闻要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而民生新闻正是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真正把新闻做成了“老百姓自己的新闻”。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栏目提出了“忧百姓之忧,急百姓之急”的宣传语,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认可。“要贴近民众,就要关注民众。服务民众,就是关心民众。”这一理念在民生新闻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体现。可以说,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正是缘于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

2.本土化生存

广播电视必须把新闻价值建立在民众最感兴趣的话题上,而最能让受众感兴趣的莫过于他们的身边之事也就是 “本地新闻”。民生新闻具有地域性优势,强调地域性,这也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即使栏目名称不以地域冠名,在实际操作中也主打地方品牌,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报道范围就是以山东省会济南为主阵地,并兼顾省内其他城市。

3.人文情怀

齐鲁台的《拉呱》,主持人采用地道的济南话来说新闻,一下就得到了济南市民尤其是老济南市民的喜爱。这就是电视新闻“口语化”的结果,尽可能地拉近电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九十岁的老奶奶也听得懂”。这种聊天拉呱式的“说”新闻的主持风格其实正是民生新闻的一大风格优势。民生新闻的主持人无不“说”的比“播”的好。这种“说”不再是八股文式的书面语言,而是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百姓话语,并且借用快板、说唱、歌曲等形式,常常能令人耳目一新,让老百姓听起来既明白又感觉亲切。

民生新闻的缺憾

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决定了它所面对的问题性报道比较多,由于部分记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往往就事论事,不能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深挖、追根溯源,使这些问题性报道流于一般,造成消极影响。其缺憾如下:

1.盲目追求高收视率,导致节目低俗化

在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节目收视率的高低往往被当成了一个节目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盲目追求高收视率造成节目低俗化。用收视率来衡量一个节目的好坏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要靠收视率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需要警惕的是,以收视率的高低,亦或完全以观众的喜好来考评一个节目,不但削弱了传播者的引导作用,也有可能使新闻的取舍变得不再理性,一味媚俗,导致了民生新闻低俗化现象越来越泛滥。

2.盲目跟风效仿,导致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南京零距离》创造的收视率神话,及创下1亿多广告收入的奇迹,让各地方电视台神往,有的根本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盲目跟风效仿,上马了一些同类型的民生新闻节目。同质化的节目白白浪费了大量的频道资源。

3.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具有的舆论监督功能,往往会促进所报道的一些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也因此,使部分受众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找媒体一曝光,一切难题就会解决掉。但新闻媒体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一些媒体当法官,作裁判,往往超越职责范围,导致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放弃了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就会导致新闻记者对事件本身及当事人漠不关心,使得部分民生新闻生冷硬,严重“贫血”,甚至部分新闻栏目定位于家长里短,摄像机以窥探、猎取隐私的姿态出现,使一些很具感染力的题材陷入低俗化。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则以高度的责任感,在这类题材的把握上做出了不同凡响的表现。2005年《第七日》曾播出“大盖帽的故事”,讲述北京某街道几名菜农假冒工商执勤人员清理非法摊贩的事。新闻并没有过分渲染事件的奇特,而是把关怀的目光聚集到了事件背后:是什么迫使他们干起了违法的勾当?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追溯到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主管部门不作为,导致非法设摊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市场内正规经营户的生意,菜农假冒工商执勤人员实属不得已而为之,但仍然触犯了法律。整条新闻没有调侃和窥视,而是充满了人性关怀,引起了观众深深的共鸣。

民生新闻的发展

1.应吸取公共新闻理论的合理元素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电视新闻的服务性、公共性特征渐渐显露,民生新闻应该转向公共新闻,应该积极吸取公共新闻中的一些合理的元素,因为,公共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比,它与政府和公众的关系要更和谐。很多民生新闻栏目的口号是 “为百姓办事,替政府分忧”,但实际上,可能确实是为百姓办事了,但未必替政府分忧了。而“为百姓办事”和“替政府分忧”两者应该是和谐统一、相辅相成的,在实践中把两者不可分割。

2.应加强品牌化建设

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为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很多民生新闻栏目过于重视栏目宣传、炒作,而缺乏对栏目的长远规划和品牌化建设。有的栏目看上去很火爆,但 “火”不了太久,就匆匆“灭”掉。有的制作人,往往抱有这么一种想法,一个新闻栏目能火个两三年就不错了。抱有这种想法怎能使节目长久?又怎能形成品牌栏目?因此,及时加强栏目品牌化的建设,让栏目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民生新闻才能发展壮大;否则,民生新闻将只能成为过眼云烟。

3.应不断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观众的鉴别力高了,口味刁了,让观众围着栏目转,吸引他们的眼球,得有真本事,要不断创新。从这一点来看,民生新闻的制作人、主持人等主创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理论的学习。民生新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彰显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在初创时是以《南京零距离》为模式,在实际运作中又突出创新思维,增设了“民生调查”板块,着重强调深度调查,而后又创办了“民生故事”板块,这些都是颇有创意的改进,吸引了观众,提升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总之,民生新闻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只有充分发挥电视传媒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增强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服务性和公共性,不断创新,加强品牌化建设,才能更好实现政府、社会和大众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山东有线电视中心)

来源:青年记者2009年9月下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