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名校的尊严

2009-12-08 01:39
钟山风雨 2009年5期
关键词:教育界升学率名校

吴 非

所谓名校,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与标准,其“名”是在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自然形成的,而不是靠领导视察、题词或“验收”、“评选”弄出来的。名校有悠久的历史,并在某个历史时期有过辉煌的业绩。在基础教育界,名校往往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

医学家吴阶平带博士生,对学生高中时代在什么学校读书很感兴趣,这件事耐人寻味。十多年前拜访物理学家谢希德,知道我是中学教师,她开口便说“我是贝满的”,因为她相信自己学校的“名”而不必多言。前几年外出,听一白发老妪高歌《当我们年轻的时候》,问她第一次唱这首歌是哪一年,她答非所问:“我是中西女中的。”我恍然大悟,这就叫作“名校出身”。旧时代的名校也讲升学率,然而载入史册的,却是它们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被人们传颂的,则是其办学的理念与学生的教养。

回望一个时代的背影,有种说不出的惆怅:一百年的教育走到今天,学校规模大了,人数多了,楼高了,为什么看上去却有失魂落魄的感觉?当今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校?一些名校扩大办学规模,大兴土木,搞政绩工程,漠视学校的文化遗存,这是形式上的;比这更要不得的是颠覆办学理念,把名校简单地改造为“高考名校”。环视海内,能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按科学规律办学的名校,已经很少了。

名校丢失的是对教育本质的追求,之所以会丢失,在于社会的浮躁和人们的功利意识。名校的优秀传统之所以难以传承,除了体制因素,也有自身管理素质下降的因素,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庸俗化的社会评价直接把学校推向生存竞争。相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言,高考升学率则是“好吃看得见”的诱惑,毕竟周期只需三年。可是,教育的性质最像农业林业,要讲究“时”,是无法“加速”的。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时节,在一定的生长期获得相应的教育。如创造力,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过了最合适的教育时节,就很难实现。有位学生回忆高中时代是“考取了名牌大学,浪费了三年时间”,这句话是对教育背离本质的一种批评。

如果教育者太现实了,必然走向庸俗。教育者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应当办对民族负责的教育。学校成名,竭尽百年之力;毁而弃之,用不了三五年。环视国内,名校风范不再,风格不存,令人痛心。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育理想,可是教育的大环境很不理想,也有教育者自身鄙弃理想。我们对此不可视而不见。

而说到对学校的感情,可能也只有把生命燃烧在课堂的老师们最清楚。当一种职业成了你的生命,当你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有宗教情结,你就不会容忍任何玷污它、亵渎它的行为,你会用生命去保护它的纯洁。我对名校的堕落痛心疾首,也许正出于这样一种自私的情感。

在教育界,高贵与卑贱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

猜你喜欢
教育界升学率名校
名校介绍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陶行知·新学制
科学研究
《世界日报》“教育界”专栏鲁迅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赶集挑名校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