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与语文教师的“课感”能力

2009-12-08 08:35张爱香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文本目标语文

张爱香

所谓“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三维目标来培养学生,即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能量源泉。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敏感而高超的“课感”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以三维目标为标准来调控课堂运作的度和质,并灵活地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堂语文课的得失与优劣。

一、以三维目标为衡量标准,让“课感”有原则可循

语文教师要熟悉新课程理念,在文本教学中要做到文与道有机结合,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亦即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三维目标要得到较好的落实。因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受到的熏陶感染是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把握了这个总体原则,就让“课感”有了衡量标准,这是提升“课感”能力的基点。

二、教学设计中体现三维目标,让“课感”有灵魂可依

三维目标是教师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和领导管理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多元互动教学程序的基本依据。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最好要展示出每节课的三维目标。例如曹操《观沧海》的三维目标可设计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了解曹操的文学常识;正确流利的朗读全诗,理解诗句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利用课文注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背诵默写全诗,体会诗人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个目标既是教师“课感”的衡量标准也是教师“课感”的思维主题。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具备三种能力,即归纳双基的能力——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设计过程的能力——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提升价值的能力——渗透文本所蕴涵、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了这三种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形成三种感觉,即双基感、过程感和价值感。有了这三种感觉,教师的“课感”就有了根基和灵魂。

三、在课堂上关注学情,让“课感”有方向可变

课前教学设计往往与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拘泥于展示课前编写的详尽教案而全然不顾学生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那么既使教师讲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也不可能训练出特定的“课感”能力。教师只有充满了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热情,在学生多变的学习行为和教师满怀爱心作出即时处理的灵活反馈过程中,才能触发“课感”。

“课感”的形成离不开从同类问题或状态中找到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获得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形成类化,应用它去解决类似情况。而在认同类化的同时,又要不断地分析异同,以求灵活处理各种例外。这就是引导生成,它是获得“课感”的重点。

在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表现之一便是善于发现疑问,并大胆提出问题。教师直面学生的质疑,就要瞬间做出准确反应,或正面解答,或侧面启发,或反面扣问,或组织讨论,或解读文本,或提供资料,等等,因势利导,并在解难中导引航向,推进教学进程,以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这就是质疑解难,它是领悟“课感”的焦点。例如我在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有学生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书上解释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但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且都有一定道理。最后,我把这个问题归纳为:苏轼被贬,无公务的烦恼,因而入“夜”,即“解衣入睡”,一见闲;因见“月色入户”,即便“欣然起行”,二见闲;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三见闲;两人悠悠夜游,欣赏月景,四见闲。可见恰到好处地因势处理,并在解难中导引航向,可以推进教学进程,保证有效教学的实现。

不要害怕在课堂上出现“意外事故”,也不要放掉课堂上任何一次“意外事故”,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好的锤炼。这就是节外生枝,它是锤炼“课感”的拐点。有时这个拐点把握得好,对深化文本教学很有价值,应该是教师的“意外收获”。

课前或是课堂上,因受到某种偶然事件的启发,突然心血来潮,有了一个比事先的教学预设更好的思绪,教师就要及时抓住,并将之完善细化。这就是灵光一现,它是捕捉“课感”的亮点。这个亮点往往是教师与学生不同思维所碰撞出来的火花,虽然可能会打乱教师预设的教学秩序,但这是有“课感”能力的教师的教学财富。

四、课后反思教学得失,让“课感”有悟性可升

“课感”往往是课题上的一种心智活动,它大量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只实践,不课后反思,教学经验就很难积累,对“课感”的体悟就无法得到。

反思得失,领悟“课感”的最佳方法是课后评课与写教后感。评课,包括自评和他评。无论是自评或者他评,都是对课堂教学的理性审视和反思,这无疑会十分有益于悟出各种滋味,提高“课感”能力。在评课的基础上再以“教后感”的形式记下来,既可备日后反复琢磨之用,又能积累教学案例,不断提升“课感”能力。

此外,课上完后,教师还应该主动耐心地询问学生上课后的感受与收获,再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反馈进行课后反思。这种反思往往更为有效。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文本目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