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教学细节

2009-12-08 08:35刘剑华
广东教育·综合 2009年11期

刘剑华

这是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苏教版第七册)时的一个片断。

师:认真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想一想,我们从哪些词句的描写可以看出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划出来。

(学生们默读思考后,纷纷发表意见。)

生:我从“经常”、“只”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把钱都用到绘画上了。

生:我从“节省”这个词体会到徐悲鸿生活清苦、发愤绘画的精神。

师(点点头):你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体会了人物的精神,很好。还有吗?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是从“经常、只、节省”这些词语上体会人物精神的。)

师:那好,我想请一个学生将这段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我们感受一下徐悲鸿清苦的生活。

(这是一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有什么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这段话中有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

师(有些意外,又有些惊奇):哦?说说看。

生:徐悲鸿的生活清苦还可以从“一杯”、“一间”、“两片”这三个数量词体现出来,这三个数量词充分说明徐悲鸿是多么的节俭!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绘画上!

师(惊喜地竖起了大拇指):小睿真会读书!老师还没有想到可以从这三个词中去品味人物的精神呢!

师(面对全体学生):小睿真聪明!他抓住了三个数量词这个细节去品读揣摩人物精神,是多么有思想!有个性啊!”

……

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为了理解徐悲鸿生活的清苦,体会他发愤学习绘画的精神,我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品读感悟,学生们大都是从“经常”、“只”、“节省”这些一目了然的词语去体会的,而个别学生抓住数量词这个细节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真的是一个意外之喜,是一个完全没有预约的精彩,因为我在备课时确实没有注意到。

这个教学细节使我重新拾起教学中常被忽视的一个话题:我们应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可能不精彩,但它也是作者的精心安排之笔。品读文本细节,实际上更容易让学生进一步走进作者的内心,触摸作者的心跳,聆听作者的心声,与作者、文本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真切地感悟人物形象,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还可以在品读细节中对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以获得美感,增强语感。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内化文本语言的过程,学生也会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