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个性美和情感美

2009-12-10 06:48云月映
新课程·中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礼教世说新语士人

云月映

汉末以来,由于兵连祸结,岁无宁日,人们的人生观念已开始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再像以前的文人那样关注着这个多灾多难的社会,而是把眼光转向主体本身,产生并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关于人的自觉意识,关于生命的自觉意识。

一、对人的个性的重视,并十分重视个性的张扬

现在不少研究已经指出,先秦儒家在强调社会伦理的同时也提倡人的主体性,如孔夫子说的“吾欲仁,斯仁至矣,”孟夫子说的“吾善养浩然之气”便是很好的说明,但他们更多的是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对个体的行为作了种种严格的限制,所谓的君子形象却让人觉得是那样的做作,那样的僵硬,那样的冷冰冰,根本不像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与其说这是个人,还不如说是礼教塑造出来的一个呆板无比的雕像。

而魏晋时代是一个由战争、饥馑,死亡、阴谋、残忍、悲歌慷慨、背信弃义、寻欢作乐、潇洒风流等众多元素组合在一起的畸形儿,由于社会的动乱,政治的黑暗,这也使得士人们认识到了礼教的虚伪本质,因此士人们对这个社会现实,对束缚人的传统礼教彻底地失望了,而此时人的意识已觉醒的他们也不想因为进行徒劳的抗争而白白送命,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去逃避这个让人绝望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想给自己无助的精神寻找一个新的归宿,基于以上目的,他们信奉老庄,寄情山水。于是玄学清谈之风兴起,传统的儒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礼教束缚已趋于松弛,先前那种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种思想变得空前活跃起来。

由于魏晋士人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所以他们极端鄙视以往所谓的正人君子的那股酸腐迂顽之气。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有一段精彩非常的虱子之论。阮籍把愚守儒家礼法、行为循规蹈矩的君子视为“虱子处乎军中,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者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

正因为魏晋士人深刻认识到封建礼教的虚伪与对人的个性的扼杀,所以他们大胆地冲破礼教的束缚,“越名教而任自由,”“非汤武而薄周孔”,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极力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任意而行,放达任情,活出自我的风采来。

魏晋士人除了行为上的任情放达之外,他们的个性还体现在对自我的肯定上。魏晋士人有极为强烈的自尊和自信,他们不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寻求自我的价值,而是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价值不是靠外界映衬出来,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与生俱来的,所以魏晋士人把自我提高到一种中心的位置。

二、敢于流露真情,尽情生活,以情为美

几千年来,儒家一直都在强调“以理制情”,“以情从理”,到了魏晋时期,一直被理性强制压抑着的、进入休眠状态的人的感性心灵才真正苏醒了,这时的许多士人,感情深挚,情感敏锐而丰富,从而扩展了人的感性世界。在理论上,他们大声宣称:“情之所钟,正是我辈”(《伤逝》),主张使“情”与“道”这个无限的本体相统一,把与有限事物相连接的“情”提高到无限的境界,从而高扬了情感的意义与价值,使之具有明显的审美涵义。

正因为魏晋士人有情,重情,所以自然而然的“情”,在魏晋文学领域的地盘就不断扩大,中国文学原是世界各国文学中最早有比较自觉的“言志”与“抒情”倾向的,不重“模拟”与“再现”。但是,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怨”时,又以“温柔敦厚”,“怨而不怒”来规范诗人们的情感,到了汉代,儒家干脆制定了一个“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框框。而到了魏晋,自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和“诗赋欲丽”以后,就开拓了文学的“情场”,接着陆机又以“诗缘情而绮靡”来为“情”大唱颂歌,继而沈约用“文以情变”来确立“情”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而往后有刘勰的“为情而造文”和“情文”的标举,钟嵘的“穷情写物”的提倡;更有肖子显的“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肖绎的“情灵摇荡”等新说为“情”煽风点火、呐喊助威,使得六百余年之中国文坛为“情”而闹得沸沸扬扬,热火朝天,更是让无数文人情不自禁地为“情”所倾倒,尽情抒写自己的有情人生。

由于有上面这些文学理论作为基础,所以魏晋文人在诗文中敢大胆地袒露自己的内心,酣畅淋漓而没有丝毫顾忌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像“碧玉破瓜时,相对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这类大胆而越礼的作品从民间到宫廷大大多了起来,当然,这些诗的确有好多是表现淫靡之情的,不值得称道,但在当时,为突破文学创作的某些禁区,不能说没有一点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弼.《易经·泰封注》

2.刘义庆.《世说新语》

3.司马迁.《史记·叔孙通传》

4.陈昌宁.试论魏晋风流的“清”.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作者单位: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海南文昌

猜你喜欢
礼教世说新语士人
明清儿童礼教的兴起
魏晋士人的“身名俱泰”论
论陶渊明对诸葛亮的接受——兼及士人仕隐之间的矛盾与彷徨
竹林七贤: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象征
试析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湖湘士人的崇文尚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