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三题

2009-12-11 09:38张文欣
十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古槐古道

张文欣

在古都洛阳和西安之间,有一条古代的“官道”,谓崤函古道。崤函是崤山和函谷关的简称。崤山西接秦岭,东连邙山,沿黄河绵延数百里。函谷关在今灵宝市北约15公里处,建在一个“车不并轨,马不并列”的狭谷隘口。崤函之间。地势险要,被称为“襟山带河”、“两京锁钥”。

崤函古道是自然造化和人类力量的伟大合成,是一部蕴藏着数千年的足音呐喊、车辚马萧的鸿篇巨制。

石壕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这是诗圣杜甫千古流传的名篇《石壕吏》中的诗句,谁不知道呢?可是你知道石壕村在哪里吗?

石壕村就在这条古道上,在陕县东部约30公里的地方。

崤函古道,从陕县的交口分为南北两路。南崤道经陕县官前、洛宁旧县和宜阳东行,北崤道经陕县的硖石、石壕、观音堂和渑池、新安东行,终点都是东都洛阳。

在石壕村西南大约1公里处的一面石灰岩山坡上,有一段清晰可辨的古代的车轮碾轧出来的两条深深的壕辙。这就是崤函古道的一部分遗迹,石壕村也因此而得名。

这段壕沟长约100余米,壕辙的深度竟有20多厘米。车壕两边,可明显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附近还有用来蓄水的水池和系马的拴马石。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既是对路的一种诗意的表达,也是对路的一种科学的界定。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在这险峻的山崖和蓊郁的林莽之间,经过无数次的探寻和踏勘,才走出了这条在狭谷和隘口间逶迤前行的小径,才扩大了他们认知的地域,才使得富庶的关中和广袤的中原有了沟通的纽带。

古道上留下的最早的典故是文王避风雨台,即石壕西硖石北的金银山,亦称北陵。《水经注》对此的注释是“言山径委深,峰阜交荫,故可以避风雨也”。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7年之后侥幸获释,就是从这条还弥漫着蛮荒之气的古道上日夜兼程赶回自己的封地西岐的。还有一个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就是《左传》中秦晋的“崤之战”,秦师的出征和回师都是从这里经过,就在这里被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

叠印着3000多年的历史风云,古道小径由窄而宽,由步行而车乘,期间曾经历了多少修筑的艰辛,没有人能说得清。晋、元、清3个朝代曾留下了修路的碑刻铭文,但我想历代整修的次数远不止于此。面对山坡上深深的壕沟,人人的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不折不挠、勇敢跋涉开拓前行的精神,就这样深深地铭刻在褐色的岩石上。这是一段无字的丰碑。

鼓角铮鸣,战车隆隆,古道上曾经奔走过多少旌旗变换的军队?晨霜夜雪,危途苦旅,古道上曾演绎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听说这段古道的遗迹已经作为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而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在崤函古道上也一定走过高鼻深目的西域商人,回荡过驼队驼铃悠长的声响。伴随着烽火和风雨,多少行者的足迹都深深埋藏在这古道上了。我们只能从有限的诗文中窥见几个寂寥的背影。杜甫就是这条古道上一位不朽的行者。

公元759年,杜甫在战乱中从洛阳西行,他走的就是这条崤函古道。石壕往西十来里就是硖石驿了,可他那一天不知从何处动身,在霭霭的暮色中走到这里。诗人投宿石壕,恰又遇到乡吏抓丁拉夫,于是就产生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

石壕村还曾叫过兴隆镇,后来因为附近多生产瓷器的原料乾泥(即高岭土),又叫乾壕。新中国成立,有人提议说人民生活变好了,甘甜了,就改乾为甘,成了甘壕村。这些年,对历史文化日益重视。村子附近的古道石壕也作为文化遗产而备受关注。村里经过一番努力,又将村名正式恢复为石壕。

村名叫石壕倒是名副其实。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那段著名的石壕沟,可以佐证的似乎还有村子里到处可见的石头。石房,石窑,石墙,石桥,道旁还有大小石块堆成的石堆。石壕历史上是有名的穷村,真正有了大变化是最近这30年。有了粮,有了钱,住房也渐渐讲究起来。村里人因地制宜,建起了一种用砖和石块垒砌而成的新型的石窑。上面是平顶,外面带走廊,装的也是玻璃大窗,宽敞明亮,新颖大方,古老的村子也精神起来。

如今走在石壕村中,忍不住四下张望,不知当年杜甫曾在哪一家投宿?却见不少人家门口都有“军属光荣”的牌子,闪闪发亮。街头的老翁老妪,大都是鹤发童颜、怡然自乐的模样。石壕村的青年仍然从军,年年征兵,青年们都是争先恐后,谁家的孩子若参上了军,就是一件让亲戚朋友们都感到自豪的大喜事。

《石壕吏》的时代虽然远去了,但是,《石壕吏》的诗句和历经风雨的石壕村,还有崤函古道上深深的石壕还都在忠实形象地记录着历史,诠释着沧桑。

杨连弟

崤函古道上曾有一代又一代的人行走,也曾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修筑,一代代人逝去了,但囿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古道坎坷崎岖的险恶却无法根本改变。真正使古道改变面貌的是近代公路的诞生,再后来,又有了铁路和高速公路。

石壕村南边,就是310国道、连霍高速和陇海铁路。东南1公里,有个小火车站,站名杨连弟。好怪的站名!其实不怪,这是为了纪念一位英雄,一位开辟道路的英雄。

1949年,解放大军进军西南,在此受阻。陇海铁路的这个路段弯大坡陡,洞多桥高,地形十分险要,素称陇海线的“咽喉”。这里有座著名的8号桥。是由比利时人建的长172.5米,高43.31米的水泥铁路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挡日军的进攻,炸毁了这座桥。悬崖壁立的两山之间,只剩下5座遍体鳞伤的桥墩。大军云集,修桥任务十万火急!人们抬头望去,只见桥墩上云雾缭绕,苍鹰在半腰间盘旋。谁敢上去呢?想一想就会令人头晕目眩了,除非是一只鹰……

队伍里真的飞出一只鹰,他就是英雄杨连弟。杨连弟是天津人,当时刚入伍不久。他用特制的套钩杆子,借助桥墩上一个个小小的铁夹板,以超人的勇敢和智慧,硬是攀上了高耸入云的桥墩顶,并且还在一米见方的墩顶,孤身连续爆破作业18号桥终于提前修复通车了,登高英雄杨连弟创造的奇迹也像神话般流传开来。

杨连弟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953年3月,在朝鲜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朝鲜人民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在国内,在烈士的家乡和这里的8号桥头,人民政府也建立了同一造型的纪念碑,附近的小火车站也以烈士的名字命名。

烈士纪念碑在8号桥西端,四周青松环绕。白色的碑体正面,“杨连弟烈士永垂不朽”9个大字鲜红耀眼。东来西往的列车,经过这里时总是要用长鸣的汽笛向烈士致敬。每年的清明节,附近学校的师生也总是要到这里向烈士敬献花圈,缅怀英雄的业绩。孩子们中还有些人在这里神情肃穆地举起右手宣誓,在胸前戴上闪光的团徽或系上鲜红的红领巾。

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新的一代要开辟新的道路,但他们不会忘记曾经开辟道路的英雄的前辈。

古槐

石壕往东4公里,就是豫西名镇观音堂。过了观音堂,地势逐渐平缓开阔,一直在峡谷间蜿蜒穿行的古道终于跃上了地平面。终日在险恶的古道上艰辛跋涉而疲惫不堪的旅人们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领略一下四周的风光景色了。

那位大唐的尉迟敬德将军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发现了古道旁边古槐下那个正在浣衣的美丽女子。女子正值妙龄,面容娇艳,百般妩媚,惹得敬德一时英雄气短,不禁勒马伫立,看得呆了。部下们不知是真不知趣,还是有意取闹,竟刨根究底问将军在看什么。敬德一时面红耳赤,十分尴尬,窘迫之中,急中生智,就指着老槐树说:“这株古槐真是世所罕见啊!”这就是在这一带民间广为流传的“敬德勒马看古槐”的故事。

古槐在观音堂镇东北2公里的七里村,当年的古道就从村里穿过。古槐据说是汉代所植,敬德看古槐的传说似乎可用来作为树龄的佐证。老槐树粗约6围,高20余米,主枝却所剩无几,显得稀疏但却奇特。最高处那斜指蓝天的枯枝,远看就像一条龙尾,到了近处细看,那枝叶繁茂的两根主枝,果真如两条巨龙盘绕纠结,一条向东,如昂首欲飞;一条向北,似俯首啸吟。那旁逸斜出的枝枝丫丫,是舞动的龙爪,树干上纵横开裂的树皮,是坚硬的鳞甲,而中间那条弯弯曲曲的枯枝,真像是正在摆动的龙尾。

关于古槐还有许多近代和现代版的传说,有亵渎它的,也有保护它的。现在,古槐已被誉为“陕县八景之一”,当地政府已树牌立碑,严加保护了。

这株古槐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回望千年前古道经过的地方,该是荆榛丛生、大树参天,满眼都是浓稠的绿色。和这棵古槐同代同龄的树族们一定也为数不少,它们共同守望着满目葱茏的山川河流,也守望着这条古道。但是,在一次次的战火和砍伐中,它们纷纷倒下了。最后,只剩下这株孤独的老槐树。

如今的老槐树尽管伤痕累累、老态龙钟,但树上仍覆盖着一簇簇郁郁葱葱墨绿的槐叶,溢着勃勃的生气。2000多年了,经历了多少次风雨雷电兵燹战火和多少次狂滥的砍伐啊,但它却度过了一次次劫难,仍然神秘而坚定地活着,挺立着,守望着,以顽强的绿色延续着生命,以无言的冷峻注视着变幻的风云和纷乱的旗帜,以自己的存在注视着沧桑历史。

古槐也许是这条千年古道唯一有生命的见证者。

责任编辑赵兰振

猜你喜欢
古槐古道
茶船古道长又长
走古道
听古槐讲故事
古道鸡鸣
胡珠泊村话古槐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古槐
访茶马古道
古道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