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2009-12-15 09:10刘东华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悲秋情感语言

刘东华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句话告诉我们拨动学生心弦的重要性。拨动学生的心弦其实就是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彼此沟通情感,令学生产生共鸣。总之,要导之以境,动之以情,寓情于理。

尤克·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说:“情感状态总是和内心受到激动,有反响、同情、喜悦、愤怒、惊奇和许多别的情绪相联系着。正因如此,注意、记忆、理解某事物的意义,在这种状态下由于个人深刻的内心感受而丰富起来,这些内心感受使上述认识过程加紧进行,并因此能更有效和高质量地达到目的。”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沟通情感,使学生产生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味”,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从而获得语文知识。

巴甫洛夫也提出,情感是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所做的事产生情感,其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无情感而为之,只能发挥20%,语文教学活动更是如此。

语文是一门独具个性的学科,它以文章作为载体,其中好的语言会“沁人心脾”,让人感觉仿佛灵魂已被引入美妙无比的“天国”,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染与精神的陶冶。大凡名篇佳作,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触景生情,有的直抒胸臆。在教学中要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使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对其中的意境产生赞叹,让文章像磁石般地吸引学生“流连忘返”,使其发挥最大限度的潜能,最后达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语文素质教学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那么,究竟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

首先,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利用教材的优势,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情感。现行语文教材大部分有大量的情感因素,其“美色不同而皆佳于目,出音不同声,皆快于耳”。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利用教材的优势,剖析作者的情感,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使之受到美的沐浴、哲理的启发。

其次,从教学手段出发,采取多种形式的教法,调动学生的情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早应淘汰,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虑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教学突破口,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导语形式上可采用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名言名句引入等方法,以新颖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给学生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可采用投石问路的导语:自古文人多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逢秋悲寂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等,都是悲秋的。而一代伟人毛泽东笔下的“秋”又是如何呢?我们欣赏《沁园春·长沙》就明白了。

再次,从学生的主体角度出发,在教学中巧设悬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所以要发动学生去发现问题、寻求答案、增长知识。在此过程中,往往要穿插着讨论,甚至争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驰骋于课堂这个“大舞台”上,积极而又愉快地施展自己的才能,尽情地“表演”,发挥其最大的潜能,真正体味到语文课的趣味性。

最后,从教师主体角度出发。教师的语言是调动学生情感的一个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不断感化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如能把各种复杂的情感通过声音语调的起伏停顿、轻重缓急、有爱有憎表现出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共鸣。如讲《沁园春·长沙》时,就应激情豪迈,表现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和富有战斗精神的革命情怀;而讲《再别康桥》时,又要用“轻轻、悄悄”的口吻表现诗人徐志摩对“康桥”的那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淡淡的离愁别绪。正如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总之,教师在表情达意时,必须力求做到恰到好处,用语言粘住学生,以情动人。此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即表情和配合得体的体态语言,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阵叹息、一次挥臂……这种随作品的情思而自然流露出来的情态语,也能唤起学生的共鸣,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灵默契。

教师的形象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因素。教师仪表端庄、和蔼可亲、学识渊博,把学生当作朋友,关心他们生活、学习的甘苦,这样学生也能把教师当作“知己”,倾心相待,这样就更能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

猜你喜欢
悲秋情感语言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情感移植
悲秋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