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堂快乐

2009-12-15 09:10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后进生师生作业

陈 颖

孔子说:“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兴趣是学习的精神动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获取知识。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快乐中学习语文”。

一、“幽默语言”使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教学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诙谐有趣、意味深长、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的语言,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如能运用得当,便会使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幽默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起到缓解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安全阀作用,它可以冰释误会、释解责难、和缓气氛、淡化矛盾、减轻焦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儿童也不理解教师。”教育实践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阻碍他们对正确认识的真正理解,即所谓“意义障碍”。而教学幽默是和谐师生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另外,教师机智而轻松的幽默,还可使自己从容脱身,离开不愉快的窘境或不自在的情景,从而改变教学环境。

如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一次示范课,开始时,课堂气氛严肃紧张。钱老师走上讲台后,微笑着说:“我请大家猜个谜,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财),打一人名。”此语一出,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都积极思考着。一会儿,一名同学举手回答:“钱梦龙。”全班随之报以热烈的掌声。学生和钱老师一下贴近了许多。学生顿时觉得这是一位风趣幽默的老师,跟这样的老师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乐事。

二、“情景渲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当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进行交融时,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学生才能读出意味。如果学生眼前有活生生的情景,学生有了切实的感受,就会有阅读的欲望,就会感觉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教师在学习时要渲染情景,为学生创造阅读的快乐。

如于漪老师教《拿来主义》,讲到“放火烧光”的第二种人时说:“嗳!算是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左得可爱!”这种时空错位,以今说“古”的讲法引得学生会心的大笑,从而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扩大了知识容量。它将课文中“不管三七二十一”,“放火烧光”的“昏蛋”与文革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昏蛋”一并刺了,给了极左的人当头一棒。精巧风趣的幽默艺术,将语言点化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三、“思维引导”启发学生的智慧

炼思维,启发智慧:思考问题的视角不同、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思考结果。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重“灌”轻“启”,因而造成学生思维僵化、肤浅,从而严重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高。这就迫切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使用幽默语言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燃起积极思维的烈火,打开他们的智慧之门。

例如,有位教师分析《守财奴》的人物形象时,说了一句话,将葛朗台和夏洛克、阿巴公、泼留希金等四大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将其贪婪的本质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位教师说:“他们四人什么都不缺,除了金钱和良心。”然后指导学生分析其内涵:他们四人是贪婪成性、视财如命、虚伪狡诈、毫无人性的赚钱机器。学生为这种新颖别致的训练方式所吸引,全心投入,课堂研讨气氛浓郁,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快乐学习

新课标指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感受思考,交流彼此的情境,才能体验内心学习的快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快乐、和谐的语文课堂。“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学生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们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因此我认为师生之间的“绿色互动”会把快乐送给学生。

五、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的激情都活跃起来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类,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施以分类指导、训练、考核的分层次教学方法。它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使教和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等生争先,帮助后进生人人过关成才。具体做法如下:

1.课堂提问分类。在前提测试和教学达标中,可有意识将问题分成难、中、易三部分,有目的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2.授课内容分层次。在讲课前,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拓展运用。前两个层次面向中等生和后进生,拓展运用则面向优等生。例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可把文学、文化、文体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作为中等生和后进生学习的内容,在精讲这些内容时,把注意力集中转移到他们身上,概念的解释则须更加细致入微,对问题先做启发,后作结论,使后进生和中等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关心、关爱。而知识的拓展运用,则要留给优等生。在他们和中下游学生一起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发现并掌握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横向拓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3.作业批改有详略。优等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大多都是笔下误或马虎造成的,我只是在作业中给予标识。而中下游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则往往是由于知识掌握不牢、理解偏差所致。在批改这类作业时,从错误的内容、原因、性质等方面做好作业批改记录。

4.课后辅导有精细。在课后辅导活动中,对优等生的辅导,粗略地停留在“画龙”上,启发他们自己“点睛”,这样,常常使这些学生茅塞顿开,产生创新意识,而对后进生、中等生则根据题目涉及的问题、基础知识进行细致地辅导,来撞击他们思维的火花。

普鲁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语文课中,老师只有点燃学生“快乐的火把”, 为语文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学生才会在语文课中奏响快乐的乐章。

参考文献:

[1]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

[2] 宁鸿彬,《面对未来改革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后进生师生作业
如何对待后进生
麻辣师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
我想要自由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