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鉴赏

2009-12-15 09:10扶艳明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体味全诗感情

扶艳明

中国是诗的国度,阅读鉴赏诗歌不仅能让我们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高中课本第三册节选了从《诗经》到唐宋时期的一些优秀诗篇作为范文让学生阅读和欣赏。那么,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阅读鉴赏诗歌?

一、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诗的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对于诗歌,尤应如此,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凝练性,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首先,教师范读。范读时,尽可能做到声情并茂,句读分明,抑扬顿挫,使学生听了之后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然后鼓励学生反复诵读,把自己体会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声音传达出来。安排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竞赛读、比较读、读后讨论、读后评价等。通过反复阅读,学生体味到王维《山居秋暝》的清丽、自然;杜甫《登高》沉郁顿挫;柳永《雨霖铃》忧伤、凄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壮、旷达……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全诗的感情。

二、熟读后,逐句理解,充分发挥想象、联想,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在反复朗读、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通过逐句分析字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然后激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联想。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如《蜀相》读首联两句,引导学生想象一位老人举拐杖边走边问,访庙吊古心绪之急切。领联两句描写了祠庙之中碧草凄凄,娇莺婉转,却无人问津,因而显得古庙荒凉冷落。由颈联“三顾”联想起三顾茅庐和隆中决策。由“两朝”联想诸葛丞相辅佐先主刘备,后主刘禅,取两川建蜀汉,白帝托孤,六出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感人事迹,而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又让我们眼前呈现出诗人痛彻心扉的哀哭形象……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的更是一幅清新宁静、和谐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山水画。欣赏诗歌不仅仅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读诗,才能读出美感。

三、要善于把握诗中准确生动的意象,理解诗的主旨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抒情性是诗的显著特征之一,而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景、借物、借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诗中的景物就成了主客体相结合的产物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诗人要通过意象表达自己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意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阅读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典故,通过这些意象了解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把握诗的主旨。比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作为物象的“一江春水”融入了诗人无尽的国家之恨和人生感喟;辛弃疾“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典故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柳永《雨铃霖》借“寒蝉”、“柳岸杨”、“晓风残月”来抒写爱恨情长……

总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通过诵读体味典型深刻的感情,抓住意象领会诗中深厚微妙的意蕴,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诗的美妙境界。

猜你喜欢
体味全诗感情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劝学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体味细节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