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2009-12-15 09:10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熏陶语文课程感情

王 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应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注重挖掘情感效应,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教师个人人格魅力,以自身的人文素养熏陶、感染学生

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热爱教学本职工作,敬岗敬业,关心和爱护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教师要不断提高人格魅力,感染和打动每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染,才能用自己深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如果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按部就班地分析教学内容,必然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思想内容,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情感因素,进行富有情感的教学。将真情实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利于促成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同时也必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中真实的场景配合,连同教师的身势语,共同刺激学生的感官,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本所需要的情景中去。如在上《残损的手掌》一课时,我一上讲台就神情肃穆,打开配有低沉音乐的课文朗诵录音,挂上图画。听着感人的音乐和课文的语言,学生好像渐渐看到了祖国大地的创伤:杂乱的蓬蒿、冰凉的河水、凄楚的境地、血与泪的悲痛……学生的眼眶都充满了泪水。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思想得到滋养,境界得到提升。

二、针对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中富含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发挥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独特功能,注意情境的感染和心灵的感悟,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材料的人文内涵的过程中受到人格的感化。

1.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比如,《黄河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作者用豪迈的文字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雄奇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我在教学中牢牢抓住描绘山河的语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并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被祖国山河的壮美、磅礴所感染,纷纷发表个人看法:《黄河颂》“是一曲赞美伟大祖国的颂歌”,“是一曲顽强不屈、奋发图强的赞歌”,“是一曲民族抗争、独立的凯歌”。

2. 体会文中用词的美妙,分析感情色彩,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比如,《范进中举》讲的是封建时期,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接着又中举人的事。先写了中举之前老丈人胡屠对范进十分鄙夷,开口就骂,中举后完全变了样。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里的“低”、“扯”、“几十回”,简单几个词便将胡屠户见到举人女婿时一反常态,由鄙夷转为巴结、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令人啼笑皆非,有很强的讽刺意义。由此,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看有没有这样的人、这样的行为呢?引发学生思考,对这种人产生鄙夷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观。

3.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

陶行知说过:“教育即生活。”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比如,朱自清的《春》是陶冶高尚情操,进行美育的一篇好文章。我提前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课——“与春天拥抱”,让学生走进校园操场、田野、果园等,感受春风、春雨,看看春花、春草,放风筝……在学习时学生结合对春天的真切感受,不仅仅是被朱自清的文笔折服,同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再如老舍的《养花》一课,可以作为培养情操,实行劳动教育的一个好素材。在上这节课时,我结合学生实践课的实践内容先开展了“我的感言、我的花”语文活动课,学生有的带来了实物,有的带来了相片,有的带来了养花记录……看一看谁的花养得最健康,开得最美丽,相互谈一谈养花的感受。在这种互相欣赏的过程中,学生对劳动美的认识提高了,体会到劳动是累并幸福的。此时,学生不仅仅是被作者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而打动,同时也被自己的行为所感染。再如结合学习歌颂革命先烈和革命英雄的课文,我和学生举行参观桐林田旺遗址、“听老人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活动。

4. 引导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在朗诵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富有感情地朗读往往可以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课文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纸船》是表达孩子对祖国母亲思念之情的一首小诗。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二和最后一节,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变化表现不同的语气。如“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放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而去。”要舒缓一些,读出对祖国对母亲的思念,“爱”和“悲哀”稍重一些。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在读中体会母爱,在读中陶冶情操,感受诗歌的优美。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诵中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熏陶语文课程感情
用艺术熏陶家风
如此熏陶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古筝走进课堂 接受民族音乐熏陶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