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地教学

2009-12-15 09:10朱玉莲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柳永英雄梦想

朱玉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情感,不是纯粹个人化的情感,它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甚至表现一个民族的某种民族精神,表现全人类的某种普遍文化心理。引导学生超越性、深层次地解读经典文学作品,引领学生感受语文的诗情,提升自己的品位,实现人生的价值,从而健康美丽的成长,我把这份对语文教学要体现人文性、教学和育人要相统一的诠释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示范诵读,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解读作家

古诗文诵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捷径,荀子言“诵读以贯之”,朱熹誉之为“道学第一义”。激情诵读,是可以与学生一同走近作家,探索作家心灵的捷径。

人生是一个长长的旅程,诗人们在这条路上,或远征或流浪,漂泊孤独的羁旅乡愁就会成为诗人游子歌咏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曲《天净沙·秋思》,用十二种景物,以自己鲜活的生命凝炼千古,道尽了天涯游子的漂泊和悲苦。推广开来,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不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他们或豪放、或婉约、或悲壮、或凄迷,哪一个没有这种心理历程呢?比如杜甫,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凄凉厚重,把自己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化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形象淋漓地抒发到了极致。凭借诵读,能让我们迅速进入诗境,跨越时空凝眸回望,在诗情意境中,那些不屈不挠、历尽求索的千古英灵伫立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敬仰,不自觉中,反省自己,检索自己,与此同时也在提升着自己。

二、对比教学,拓展延伸,激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陆游和毛泽东都以《卜算子·咏梅》写过梅花,都是借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是诗人的情调和意境却是截然相反。陆词用比兴手法,通过对梅花不怕风雪摧残,一任群芳嫉妒,在孤独寂寞中开放,永葆馨香等一系列特质的描写,委婉含蓄地寄托了自己抗金报国不怕打击、不怕孤独、绝不与投降派屈服的崇高精神。而毛泽东却在词的上片赞扬了梅花不怕百丈冰雪的坚强性格,下片表达了梅花的志愿和宽阔的胸襟,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乐观豪情。同是咏梅,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所以词的意蕴内涵也明显不同:陆词忧伤憔悴,音调低沉;毛词则充满希望信心,情调昂扬。这样用对比手法进行鉴赏,不仅扩展了阅读范围,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课内教学,激发学生辩论兴趣,促进学生深入作品,提升境界

在讲读柳永的诗词《雨霖铃》时,为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我先着重对他的才华横溢、俊美倜傥进行详细介绍,又拿来一位中学生的《喜欢柳永》一文表示对他的仕途失意而寄情花街柳巷的同情和理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为之倾倒的同时也有了冷静的思考。白利沙同学在周记中写了反驳文章《也说柳永》,对柳永的所为提出三不耻,不齿他穿梭于烟花柳巷,即使美丽无比、旷世奇才。她写道:其一,请不要把仕途失意、生不逢时作为他可以苟安于烟花柳巷的原因,要说仕途失意,杜甫一生爱国,却也壮志未酬,他又寄身于青楼之中吗?陆游死还惦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也是报国无门,请问他是否在柳巷停留过?他是否在柳巷停留自甘沉溺?李白也曾“人生在世不称意”,但他像柳永那样宿身青楼吗?其二,不齿柳永失意便颓废于烟花柳巷之中。也难怪写史之人不愿留笔墨于他。虽则他身世可怜,可他沉溺于酒色以麻醉自己,这便是不自爱,不自爱的人,又如何使别人关爱呢?试问,谁不尊崇仕途失意却不惧失败之人?又有谁喜欢迷失自己于烟花之地之人?况且,他又有着旷世才情。再者,《喜欢柳永》一文为柳永辩驳,说其因不得志才沦落,还说他没逃避,我不敢苟同,柳咏沉溺于烟花柳巷实为逃避而且他逃避得远不如李白潇洒,不如李白热情积极……读了她这篇日记后,在同学中间更激起了巨大的反响,同学竞相发表看法,形成了一场讨论。这样的思辨,不仅能展示学生才情,更为学生进一步深入认识人生价值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

四、开展“时事论坛”,关注时事,展示青春风采

进入了高三,为把沉重的学习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学习动力,我们师生结合实际精心设计了第一期话题——我有一个梦想。白利沙这样设计了题头语:小阿姆斯特丹梦想有一天可以站在月球上,所以他成了第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足迹的人;姚明梦想有一天在NBA占有一席之地,所以他成了全球华人的骄傲。梦想是成功的翅膀,带你领略云端的飘荡,浪尖的汹涌,拥有梦想,雄鹰才会划出天空最完美的弧线;我们心中才会绽放出最美丽的雪莲。我们把握着最初的梦想,我们拼搏着奋勇前进,因为有梦才会拼,有梦才会赢。同学们,请畅言你的梦想,点燃我们的希望吧!

一语激起波澜,大家坦言感受:

志当存高远,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之人不计其数,永垂青史的是久经磨练始终不渝的胜利者。因为他们有梦想,他们敢于拼搏。“小球”留言。

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因为拼搏才能高飞;作一名传达和平的大使,为了硝烟弥漫中的眼眸;拿一支画笔描绘人生的色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是我的梦想;骑一辆单车,踏上香格里拉是我的旅行梦;收容小动物,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建一个爱心收留站;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梦想。有梦,就有希望……看到学生留下的一个个留言,我们相信,有梦想的前途会很美,为了实现美好的梦想,他们会努力,他们也定会成功。

关注时事,胸怀天下。第二期论坛开辟了关注现实栏目。

48岁的保安扬文凯是个平凡的人,但他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心。面对素不相识的受害者,面对穷凶极恶的歹徒,他慨然出手,在血与刃的较量中他用生命维护了正义。感动占据了我们的心,但是,愤慨同样充斥着我们的胸腔,英雄倒地后,三轮车夫漠然离开,冷漠观者无人援助,任凭英雄的鲜血涌出、凝固,任凭英雄的生命消亡……英雄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被鲜血染红的保安服却在拷问着我们的灵魂……面对持刀歹徒,退缩自保,可以理解,但面对挺身而出血染衣襟的英雄,我们不应冷漠……

这是学生在报纸上剪下的一段新闻,学生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纷纷发表看法:

英雄们在默默地做着什么,我们也在默默地做着什么,可是英雄的默默是壮举,我们呢,却是那么萎缩……现在需要的就是那一点点勇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不能将那些冷漠的旁观者揪来,但我们可以将他们送上灵魂的审判台,拷问他们,反观我们自己的心灵,不应只是震动更应尽力改变,首先从我做起;当歹徒行凶时,我们没有勇气,我们却步以避之。当英雄与歹徒搏斗时,我们可以没有勇气,可是,我们竟连勇气和良知一并丢掉了,这是何等的悲哀!鲁迅先生揭示国民丑陋的灵魂的回响依然回荡在耳边,冷漠的国人,醒醒吧!

五、尝试成功,敢于放手,让学生体验鉴赏古诗的激情

学过几篇诗文后,感受着同学们抑制不住的激情,我把教读《声声慢》的任务交给了两个班的语文课代表。张丽曼同学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上了一堂精彩的鉴赏课。课后,她在周记中写下了题为《尝试,人生的主色调》的感言:终于,那令我终生难忘的时刻到来了。带着老师的期望,顶着同学的怀疑,也带着对自己的挑战,我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神圣讲台,开始了做老师的尝试。刚开始,我的脑中一片空白,在这之前准备的内容全部消失得无影无踪,大热天的却冷汗直冒,脸上一定是通红通红,恨不得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但是已无退路,我只好硬着头皮,尽量回忆着,讲解着,当我慌乱的眼神与老师肯定的目光碰撞在一起的时候,我读到了赞赏,读懂了鼓励,顿时,我惴惴不安的心放松起来了,讲课也渐入佳境,不再死盯着自己的教案了,偶尔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掌声响起来,是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肯定与鼓励,成功的喜悦不禁跃上心头。懂得尝试,拥有尝试,使这把尝试作为人生的主色调,你会发现,青春因为敢于尝试而至真至美,而色彩绚烂。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教学中与学生一道学习鉴赏经典作品,让学生从中感悟悠久的文化积淀,体味作者传达出的人生境界,愉悦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从而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我觉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语文教学的特质是应该把这种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猜你喜欢
柳永英雄梦想
英雄犬
柳永·望海潮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从“柳三变”到“柳永”
梦想
重走英雄路
梦想
论柳永词的“俗”文化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