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历史常规教学

2009-12-15 09:10裴义田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本历史

裴义田

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保障,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再好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得通过具体的、直接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落实,因此,实现素质教育,关键要在优化常规课堂教学上下工夫。

首先,优化课堂常规教学要优化教学目标,努力克服“教学目标的虚化”。如:知识、技能目标不实,一位教师上“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时,搞了一整节的没有任何分析的诗歌比赛课,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又如:过程与方法目标出现“游离”现象。有些课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为过程而过程,为方法而方法组织教学。再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贴标签”,有些教师在讲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一定要设计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话题等等。其实,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也是起始和归宿。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确定落实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措施。制定教学目标:一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二要具体,即要提出课堂教学结束后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和目的;三要恰当,要保证教学大纲、教材基本要求的掌握,又要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四要完整,既要有认知目标,又要有智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也就是说,既要教给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和线索,又要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史实的能力,以及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并将三项目标整体优化,融为一体。

其次,优化课堂常规教学要正确渗透边缘学科知识,善于挖掘教学资源。任何一门学科领域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板块,总是与其他学科“唇齿相依、血脉相连”。与历史学科相关的除了天文、医学、数学等知识外,交融更多的是文学、时政和地理。“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加强文学知识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被称为“显学”的封建时代,就有“自古多文人而少良史”之叹,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因此而推卸自己的责任,更不能认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语文学科的事。比如: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的历史人名、地名及少数民族名称、古代官职等,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读音,如人名。再如古今异义字,字数虽不多,但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关键作用。学生若追溯其源,应正确讲解其意,如梁启超的变法观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多数学生对“穷”的理解为贫穷,其实不然,应该是“尽头”之意,引导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正是中国面临瓜分危机,事物发展到尽头———“瓜分豆剖,揭竿斩木”的情况下发生的等等,对于这些,历史教师都要给予全面引导解决。另外,教师们都明白,在新课程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因此也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有效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地补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其道,教材受到了冷落,教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支撑。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更换。这样的课,当然不可能有什么好的效果。

再次,优化课堂常规教学要特别关注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明确的判断是非标准,去引领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形成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过分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任其表现,放弃对文本的基本尊重,放弃教师的基本责任。比如有位教师就出现过这样的失误,在《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中,学生说“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几百万斤烟渣冲入大海会造成严重的污染,石灰冲入大海,对大海动植物的危害很大。”这些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是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

新课程强调尊重、赏识,其实质是强调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成长氛围。但是,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绝对无益;同样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比如有位教师忽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不管学生说得对与错,都不作具体点评,一般都只说这样一句,“你说得好,说得很好”。学生说错了,不但不纠正,反而还肯定。在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之时,有位同学说“我们应该感谢鸦片战争。没有鸦片战争,我们的近代化就不可能开始”,对于这样的观点,教师不但不进行纠正,反而肯定这个学生有思想,这样的做法显然有些偏颇。完整的教学既需要表扬,又需要批评。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发挥;另一方面,对学生的错误结论明确地加以改正,使模糊的概念得以澄清,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本历史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新历史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