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2009-12-15 09:10郝金堂贾志英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中学生文学

郝金堂 贾志英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中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求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中学生文学素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

1.有助于打破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育

如今虽然提倡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理清“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实现“三维目标”,但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仍普遍存在。教师备课大都比较认真,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也比较透彻。上课时,按照教案从导语、作者简介、生字词、读课文,到分析、总结等一步步走下去,教完为止,根本照顾不到学生的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以主体身份出现的主动的参与者和构建者。试问,这样的语文教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吗?所以,有人说:反思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便是对教育对象正当要求的漠视和对教育对象丰富人性的蔑视。

而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转变教师的思想,让学生以课堂主人的姿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学生是语文教学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他们的评价是语文教学的晴雨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质疑、解疑,敢于对文章进行评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无疑就提高了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2.有助于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社会上的不良思想、行为很容易侵蚀他们。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就课本中的正面人物的高尚思想、行为进行评析,让学生汲取伟人、名人的光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

清朝学者顾炎武曾提出“学以致用”,而语文教师上课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其中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如今多数学生感到写作文无话可说,无章法可循。不要忘了,我们的课文精选了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就是很好的范文。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品味其中优美的语言,巧妙的写作手法,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去品评文章的优缺点。我想,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鉴赏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二、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行创新教育,是当务之急。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怎样做呢?

1.转变教学观念,以课本为依托,以课堂为阵地,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深刻反思,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供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自豪与幸福。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局限于固有的教学模式,要针对不同的文章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应大胆的创新。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讲授《论求知》时,并没有按议论文去分析,却从语言积累的角度,让学生识生字、背名言、析精段、学表达。与传统教学相比,余老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这将会对写作起到很大的作用。需要所有语文教师引起注意地是:每篇文章都有其特点,如果教师只是千篇一律,学生只会越来越烦。相反,抓住文章的特点,让学生去发现文章的美,发现能引起自己产生共鸣的东西,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教师还应把与课本内容相关联的文章放到一块对比、赏析。例如讲《春》,就可以把朱自清的《匆匆》放到一块,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赏析的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比如讲一首诗歌,首先应把诗歌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讲清楚,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进行适当点拨。

2.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要想提高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单单依靠学习课本是不够的。只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多了,书读多了,才能视野开阔,思想深刻,情感丰富。教师应特别注意:一是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博览群书。二是立足课堂,面向社会,让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首先,要让学生在课余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其次,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户外感受大自然的美,把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例如,春天踏青、冬季赏雪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培养其丰富的感情。再次,要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知识讲座,举行作文竞赛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大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做到敢于“异想天开”

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仅仅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例如,小学课本上的《小麻雀》一文,传统观点认为体现了母爱的主题。这种说法正确吗?有学生提出了异议:从外表怎么就知道老麻雀是母的呢?既然无法判断,又怎么得出母爱的主题呢?由此不难看出母爱的主题是站不住脚的。还有,《死海不死》结尾谈到“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试问,死海真的会死吗?如果教师能够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并结合物理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就会得出死海并不会就此消失的结论。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让学生就教材中的疑点大胆的设想、推断,得出合理的解释,无形之中,就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同时,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中学生文学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我们需要文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