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 拓展 想象 创新

2009-12-15 09:10景秀群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小鸭雪地想象

景秀群

新课改让我们掘得的“第一桶金”,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受到尊重。学生找回了话语权,可以大胆地和课文、老师、同学平等对话;可以独立思考、畅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和独特体验了,他们从原来被动的学习中彻底的解放出来,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深刻认识下,我在教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做了大胆尝试,真真正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情境,激趣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能有所得。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虽然小,但他们心中蕴藏着无数的小问题,头脑中积蓄了无数的小问号。因此,在学习中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小问号,无疑是落实主体地位,使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产生“我要学”这一心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初,我就借助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下雪的场面:雪花纷纷扬扬,大地一片银白,使学生进入情境,接着又精心设计了动画片。“同学们,动物王国昨晚下了好大好大一场雪,地上盖了一床厚厚的雪棉被,小树们也穿了暖和的白棉袄。很多小动物都躲在暖和的小房子里睡觉呢。可是有四个调皮的小家伙不怕冷,它们在雪地上画了一幅美丽的画。”(课件演示由各种动物的脚印组成的画。)顿时,学生情绪高涨,议论纷纷。“这画真漂亮!”“看,还有梅花呢!”……听着学生的议论,看着他们饱满的热情,我立刻抓住时机问学生:“看到这么美丽的画,你想知道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有了想象的空间,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立刻提出“这漂亮的画是谁画的?”“他们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它们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它们是怎么画的?”等等问题。因为活生生的画就摆在眼前,有疑可问。接着,板书课题,依课题再来质疑,由眼前的形象思维转移到抽象思维。“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它们是怎样画的?”三个问题的提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没有任何强制,没有任何点拔,一切都是学生的主观愿望、主观要求。这就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功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自主释疑,讨论交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就大胆放手,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思考、讨论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在学习中,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自己读书思考,可以离开座位找好朋友商量,也可以结成小组自由讨论……总之,只要能把问题回答怎么学都行。顿时,教室的讨论声、争辩声、读书声以及回答出问题愉快的笑声组成了一首美妙的乐曲。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独立思考,有了正确的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所以我抓住时机,让他们登台汇报学习情况,使他们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学生回答问题方式之多,出乎我的意料。有的是自己说;有的是朋友一块演;有的是小组分工合作,一人说一个等等。特别是小薇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别出心裁地编成儿歌唱出来,“小马、小狗、小鸡和小鸭,它们都是小画家。它们画了竹叶、枫叶、月牙和梅花。它们的脚步走走跳跳就能把画画。”孩子们内心潜力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二、拓展课本资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拓展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得到延伸拓展。本着以上原则,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我从两方面对课本资源进行了开发和拓展。

课文中的四只小动物都完成了每个人的作品高高兴兴地走了,这时雪地里又来了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和一只美丽的大白鹅,它们会在雪地里画什么呢?它们的画会和谁的画相同呢?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小动物们的爪蹄形状相同与不同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小花猫和小狗的肉垫爪,便于行动和捕捉猎物,而大白鹅和小鸭的枫叶形脚掌便于划水。

而小青蛙为什么在洞里睡着了,这个问题引出了大家对冬眠的兴趣。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冬眠动物的资料在课堂上展开交流,真是不听不知道,动物世界真奇妙。沈正阳告诉我们,冰岛上一种蛇冬眠时,当地人把它们串成一串做门帘,来年春暖花开,它们会自己消失得无影无踪。大家都沉浸在奇妙的生物世界中。这一拓展和延伸,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回归生活。

三、大胆想象,开拓创新

给学生一双敢于想象的翅膀,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而只有激活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适应国际竞争,具有健全人格的创新人才。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小鸡、小狗、小马、小鸭在雪地上绘画的过程,看着这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雪地上尽情地蹦跳,学生就沸腾起来了,于是我请四人小组为他们配音。配音时要注意想象:小动物心情如何,会说什么,语气怎样等等。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小鸡”梦晗出现了,“我是一只小黄鸡,叽叽叽,我要在这洁白的雪地上画画,瞧,我画了什么?对了,是竹叶。”“小鸭”方昊双手摆在身旁,屁股高高翘起,一摇一摆,他说:“大家好,我是小鸭嘎嘎,我要作画。大枫叶,最美呀!”班内又唱又跳,气氛热烈,这一设计,充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展现。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但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觉得教师应钻研教材,拓展已有的文本资源,在教学中授之以“渔场”,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具体实践捕鱼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猜你喜欢
小鸭雪地想象
快乐的想象
高桥:崛起中的“雪地靴之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智救小鸭
雪地捉迷藏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雪地里的交通工具
五只小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