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09-12-15 09:10黄学丽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黄学丽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竞争的需要,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结合音乐课堂教学,通过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天赋,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创造意识。

关键词:创新能力 兴趣培养 体验感受 实践创作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采取不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学生的天赋,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形成创造意识。近年来,我结合音乐课堂教学,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着重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兴趣培养

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不断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自身能力的动力催化剂,因此,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感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采用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的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对所欣赏曲子的内容有个初步的联想,可采取以实物场景再现情绪,创设模拟现场,并铺以有关音乐渲染情景等,帮助并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课程内容,激活学生的创造情绪。如在讲授《春节序曲》时,采用实物场景导入法,把教室布置成农村过年场景。有的同学不仅畅谈过年的快乐,而且还提出了在鞭炮声中用口技模仿烟花声音的创意,有的同学在模仿新年钟声时,一跳三尺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通过解放学生的脑和嘴,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做,既是对他们创造萌芽的保护,也是一种开发。

二、体验感受

音乐欣赏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歌唱、演奏、创造等音乐学习都离不开听觉能力的发展,听觉体验必须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音乐教学中,在听觉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音乐欣赏的体验结果也不尽相同。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学生惟师是从、惟书是从的观念,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并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欣赏音乐还是一个运动过程,在听觉体验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简单体态律动把音乐的各要素表现出来。这种方法简单,但学生易做、愿做,远比枯燥的讲解易懂、易理解、易记忆。欣赏理解一首音乐作品要从旋律、速度、节奏、力度、调式、音响等方面去剖析与情绪的关系。在欣赏教学中,应该改变旧模式中教师口若悬河的讲、学生呆若木鸡的听,最后教师累学生不懂且烦的方式。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理解节奏与情绪的关系时,播放曲子《天鹅》和《蜜蜂》,让学生随音乐的快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手、跺脚、敲击等领会节奏特点,最后学生总结出:曲子中用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时,乐曲的情绪欢快、活泼、热烈。用四分音符、二分音符时,乐曲的情绪优美、抒情。此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问:情绪除了跟节奏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有的说跟音乐的快慢有关,有的说跟曲子的旋律高低有关。教师此时可以类比解释:“在音乐中音符进行的快慢叫做音乐的速度,跟物理中所讲的人或车行进的速度概念是一个意思”。

三、联想与想象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通过音乐打开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欣赏乐曲时,一般先不告诉学生曲子的名字,用猜一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音乐起名字。例如在欣赏《蜜蜂》这首曲子时,听完后,给音乐起名字学生积极踊跃。于是,蚊子、苍蝇、黄蜂、蜜蜂等名字诞生了。在欣赏《马刀舞》时,我们也可以采取边聆听边想象,然后为乐曲起名子的方法,其中有两个同学商量后起了“警察与小偷”的名字,并且还随着音乐大胆地表演,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由于学生个人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理解、想象力的不同,所以取的名字也不同。我们要尊重每个同学的想法,注重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实践创作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欣赏教学中,学生听懂一首乐曲并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贵在听懂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根据新课标中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造的要求,我们要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自主体验创作的乐趣。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剖析时,老师们常常想到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如创作歌词、创作歌曲、创作乐曲,是把他们培养成为专门的音乐人才。我们的原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创新。另外,我们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表现作品:如以配乐诗朗诵、模拟自然界音响、舞蹈表现法、图画表现法、故事表现法、变换拍子法等,在欣赏《天鹅》的教学中,学生用了“配乐诗朗诵、模拟音响、舞蹈法”等方式,无论哪种,这都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再认识、再创新,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五、激励法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产生内在动力,朝着预期目标努力,不断强化个体行为的过程。教师的激励能够唤起学生的潜能,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课堂上,我们主要采取鼓励、表扬、肯定相结合的方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杰提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感受理解的多样性、想象的丰富性、创新的多角度性、成果的优劣性等,我们应该都采取鼓励、表扬、肯定和鼓舞的方式,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音乐课标》

[2] 《中小学音乐课标解读》

猜你喜欢
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