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2009-12-15 09:10傅秀玲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奋斗鼓励质疑

傅秀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作为文化、信息、科技交流的语言工具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了。掌握英语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基本素质最重要的一项。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师的艰巨使命。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能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英语教学法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兴趣 质疑 鼓励 创新 奋斗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导演这个角色,搭建好学生参与教学的舞台,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提供更多思考和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兴趣浓厚,教材中一些死板的东西都会在教学活动这个舞台上被激活。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与负担,符合“乐学”的原则。孩子天性好动,乐于参与游戏活动。小学生喜欢在游戏过程中表现自己,他们在各种角色的扮演中发挥聪明才智,在游戏中学会了语言,认识了世界,开发了智力,并且获得了人类的知识。虽短短几分钟,但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我们教师从这里可以受到启发:如果学习能像玩那样有趣,那样吸引孩子们,他们哪有不爱学习的道理?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整个身心都充满欢乐”。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就可变被动为主动,变乏味为有趣,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好玩好动、好胜好表现,但不稳定。如果我们教师上课时要他们机械地听课,肯定会使他们觉得学英语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玩中学、乐中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一些游戏,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会思考,获得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一些教学游戏呢?我们可以从书本字里行间寻找,从生活中寻找。根据孩子们充满好奇,喜欢猜谜的特点,我们可以灵活多变地设计出各种简而易行、行之有效的猜测游戏。例如,三年级课本中“Look at me”一课中新单词特别多,如果单纯地老师教,学生读记,学生获得知识的效果可能不会很好。这时我们可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上台表演,结合自己的身体部位猜词。老师说:“It′s your face (这是你的脸);It′s your nose(这是你的鼻子)”等等,学生听命令做动作,而且要讲出单词的读法、写法。这一游戏中学生在听、说、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接受知识会更快,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另外,同样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身体部位的单词小卡片,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洋娃娃(简笔画),然后叫学生将卡片贴在正确的位置,在男女生或小组之间开展竞赛。这个游戏使学生好胜心增强,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尝到了学英语的甜头,效果相当好。90%的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拼读单词,而且还能熟练地默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题,激活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重要的一环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此,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要引导。一个好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通过疑问、想象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创新意识。

从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而疑问能够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去思考,以达到实现心理的平衡。有时教师呈现一点点的疑问背景,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记得五年级上学期教授单词“tomato”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目的只是想引出新单词“tomato”,但是当时学生面对这个圆展开自己的想象,说了许许多多以前学过的单词,如:“apple”,“orange”, “watermelon”,“eye”,“head”等,有几个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说出了“earth”,“zero”等单词,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上完那节课的反思中,我写到:“孩子的思维是最活跃的,给予他们一定的疑问和想象的条件,哪怕只是一滴水,他们反馈给你的可能就是一片海。”

同时,让学生敢问、善问后,我们还要把学生从探究反射引向深入思考。学生在质疑多问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寻求解决之道。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词句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1.创设合理的外部条件,在探索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创设合理的外部条件,在探索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一件事情成功地促成需要一定合理的外部条件,而正确合理的外部条件会引导事物走向合理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为学生创设外部条件,对其探索或合作中的思维训练会有很大的帮助。

2.创设合理的外部条件,让学生在已知中探索未知,扩散思维。由于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多方面求答的方式,因此其不受传统习惯及现成知识的局限。在这种特殊的现成条件下,教师应该多多利用已学的旧知识给学生创造一个通往新知识的平台,而在这段特殊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很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在教授Robot这一课时,我通过让学生欣赏一幅特殊视觉效果的画鼓励学生用 “I can see…”的句型表达。同时,根据学生引出的旧单词“old dog”,让学生探索“o”的发音。又通过让学生联想以往所学的带有“o”单词的发音,自己认读新单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最终利用学生发散性思维所得的结果引出了这一节课的新单词 “robot”,让学生在探索和思考中认真学习新知识。通过教师所提供外部已学的知识,不但可以让新旧知识相结合,而且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扩散了他们的思维。

三、提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交流能力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较差,不善于直接用英语表达思维,更谈不上创新交流能力的培养,而英语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形式,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例如:当学了“Shopping”之后,我就为学生布置出模拟的商店,学生看到摆满各式物品的商店时,就想要表演。在这样的准交流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在这样的准交流场所,学生是自主的,他们没有心理压力,比较敢于表达自己,又能根据自我需要创造性地进行交流活动,无形中有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比尔·盖茨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有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得成功的努力。”渴望成功是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欣赏学生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学生的性格各异,老师要有一颗宽阔的心,善于包容学生,谅解学生的错误,同时应看到学生可贵的潜质,着力挖掘。对待淘气的学生更是如此,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不能因个人好恶而对他们冷嘲热讽,泯灭他们的创新意识。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同成年人一样,同样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因此,当学生创新的火花闪现时,要及时捕捉和保护。

在英语课上,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尤其是对于学生迸发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更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用英语看图说话,学生容易出现语言错误,如果过多地纠正,势必给学生造成压力,不利于学生完整的描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不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愉悦自信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才会产生创造性的思维,而不至于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力。我们应该多鼓励学生,除了语言评价:“Well done, Absolutely right, Terrific, Nice job, Amazing answer”等,还可以有物质评价,如小卡片、小奖品等,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在今天的英语课堂中,我们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赏识学生,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如同一个个火种,需要我们去点燃,这样学生才能扬起自信的风帆,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走进课堂就感到充实、快乐,我们也就会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陈茜,《英语活动课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英语辅导报》小学教师版03~04学年第19期

[2] 《闲谈素质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作用》

猜你喜欢
奋斗鼓励质疑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沙画活动中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当代青年的“中国式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