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已有资源 引导学生理解词句

2009-12-15 09:10张连英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天花板词句光线

张连英

词句训练既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因为学生年级小、见识不广、理解能力差,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文中的一些抽象性词句就难以理解了。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或者照搬工具书上的词语解释,学生不仅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有时也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利用已有资源,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理解词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直观演示,理解词句

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理解,如果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可使词语和表象有机联系起来,化枯燥的解释为趣味的观察,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句。

例《五彩池》“折射”一词

教师打开投影仪,一束平行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折光镜)置于投影仪上。

生:(惊讶、感叹)哇,好美呀!

师:同学们观察到光线有什么变化吗?

生:光线刚才只有一条,现在有两条。

生:刚才是白色的,现在是七色的,像彩虹。

生:刚才光线直射到天花板上,现在“转弯”射到两边的墙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种光线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就叫光的折射。现在,谁能说说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显示出不同的颜色来?

生:……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

新课标反复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作法。

例《月光曲》“清幽”一词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很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生:不但静,而且显得很美。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生:文中告诉我们的,“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非常美丽。

生:虽然是一间茅屋,但是,在月光下,像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那么幽静、那么美。

教师在处理“清幽”一词时,让学生先把词语的意思说出来,然后用语言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体会,“清幽”这个词的意境就出来了。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这画面和词语结合在一起,在碰到类似情景的时候,“清幽”这个词就会浮上学生心头。

三、即兴表演,理解词句

课堂上,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一个神态,对于学生理解词语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体态语的特殊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课堂上的即兴表演也正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充分体现。

例斯霞老师教“饱满”一词

师:哪位小朋友能用“饱满”来造个句子?

生:菜籽结得多饱满。

生:豆粒长得多么饱满。

斯霞老师走到教室门口,突然转身,胸略微一挺,头微微抬起,面带微笑,两眼有神,边走边问:“你们看,老师今天精神怎样?”

生:老师精神很饱满。

师:现在,让老师看一看,小朋友上课精神是不是很饱满?

于是全班学生个个昂首挺胸,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听老师讲课。

四、调动生活感受,理解词句

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句。

例《小壁虎借尾巴》“掌握”一词

文中燕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学生对句中的“掌握”一词难以理解。“掌握”这个词,从概念出发,那就是“控制、操纵”的意思,如此讲给学生听显然不行。一个教师是这样教的:

师:你们有没有开过或坐过碰碰车?

生:开过。

师:大家回忆一下,你开碰碰车前进、倒退、转弯或躲避别的车子,是怎么做的?

生:要转动车上的方向盘。

师:干什么还要转动方向盘?

生:开汽车要转动方向盘。

生:骑自行车要转动车把子。

师:你们都讲得很好,像这样转动方向盘或车把子来调整行车方向,就是“掌握方向”。那么,燕子用什么来掌握方向呢?

生:燕子是尾巴掌握方向的。

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不仅形象地领悟了“掌握”的意思,而且迁移了原有的生活认识,懂得了燕子尾巴的功用,领会了句子的含义。

五、寻找生活形象,理解词句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和事件都来源于生活,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听到或经历过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努力从社会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熟悉的、看得见的事物,让这些事物形象成为学生理解词句的桥梁。

例《搭石》“理所当然”一词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什么是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理所当然的事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师:平时在家里,你觉得做哪些事是理所当然的?

生:平时在家里,我为自己整理房间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帮妈妈扫地、拖地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我帮年老的爷爷捶背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你跟妈妈、爷爷是什么关系?

生:亲人关系。

师:为亲人做事是理所当然、不求回报的。那课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什么事?

生:课文中指青年人伏下身子背老人。

生:让对方先走。

师:他们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文中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以看出年轻人心灵美。

生:我认为年轻人和老人可能素不相识,却伏身背他,年轻人很尊敬老人。

生: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说明他们互相谦让。

生:他们那里的人很纯朴、很和气。

生:他们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好,大家好像有了不成文的规定:有礼貌,尊老爱幼。

生:他们好像亲人一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

这样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中寻找理所当然的事,把解释词语与学生的生活对接起来,唤醒了学生大脑中积存的词汇库存,既理解了该词的意思,又使“理所当然”这个词的意思丰满起来。

六、强化生活体验,理解词句

学生所学的词句有很多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在教学中,根据所学词句,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进行生活体验,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做一做,能加深他们对词句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坐井观天》一课,让学生仅从书面上理解青蛙在井里只能看到天的很小一部分这一结论,体验是不深刻的,可让学生用画图纸卷成一个圆筒状,叫他们抬头从圆筒中去看天花板,然后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从圆筒中看天花板与不用圆筒看天花板有什么不一样。通过这样的看和比,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从而体会到井底之蛙目光短浅的道理。

猜你喜欢
天花板词句光线
值日“天花板”
敲碎天花板之后 广汽埃安AION LX Plus
职务纵有“天花板”,干事也没有
没有“天花板”的产业 如何“玩着”把钱挣了?
淘气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