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文本

2009-12-15 09:10丁国斌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早自习师兄师父

丁国斌

一、案例描述

虽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近二十年,但苏教版教材《鲁迅作品选读》我还是第一次教。《我的第一个师父》是选自《且介亭杂文末篇·附集》中的一篇散文,读大学时,我曾看过,只记得文章写得很有些趣味:我的师父——一个出家人竟然有着不寻常的“恋爱故事”,并娶妻生子有了家室,而且两个儿子相继出家后也有了家室。

备课时,我先静静地细细地认真地将课文读了两遍,发觉文章虽然写得很有趣味,师父、师母、三师兄等形象也很鲜活,但学生未必能读出文中的“幽默风趣”与深意——对封建思想秩序的无情嘲笑。因为一是文字太过久远,二是有些事情太过怪癖,如小孩拜和尚为师“避鬼”的风俗,大户人家的小姐或少奶奶在“解结”上为难做“法事”的和尚等等,学生不大好理解。此外,文中还有大量的议论文字,虽然这些文字不乏幽默与机智,但它断开了情节叙述的连贯性,无疑会影响学生“走进”文本。

根据教学进度,这样一篇文章安排为1.5个课时。

翻看《教学参考》,发现“教学建议”是这样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可由教师范读。要在不动声色的平静舒缓的语调、节奏中,读出鲁迅式的幽默,引导学生体味鲁迅笔下浓浓的人情味。”

如果完全按照《教学参考》的意见办,近半堂课的时间将会花在读书上,问题的探讨将根本没有时间完成,而且效果不一定好。琢磨来,琢磨去,我发现《教参》的设计过于理想化了,要这样上,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教师的朗读水平很高,二是学生的理解水平很好,三是学生课前已将此文预习多遍。而目前的状况却是由于准备“小高考”,语文课时已被压缩,甚至已到了快停课的境地了,要完成教学进度,必须完全寄希望于课内。也就是说,一定要在1.5个课时内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怎么教?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

思来想去,我突然意识到:既然可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为何不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高考语文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的选文不都是根据原作删改而成的吗?对于一篇议论文字颇多的记人的回忆性散文为什么就不可以作一些删节,让学生一气呵成读完文章就能很快把握文章主要情节呢?

这样一想,教学思路很快确定了下来。1.5个课时(含早自习半堂课)应该能完成教学进度。

早自习20分钟,我让学生将全文认真仔细地看两遍,并思考写在黑板上的思考题:既然文章题目叫“我的第一个师父”,那么文章有哪些段落是记师父的?又记了师父的哪些事情,通过这些事情你能看出师父是怎样一个人吗?

早自习这半堂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靠近”文本,熟悉文本,从而为学生“走入”文本作好铺垫。在这二十分钟内我没讲一句话,只是让同学们静静地看书与思考。

语文课一开始,我就问同学们早自习黑板上的三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上,学生就发生了争论。有学生认为记师父的段落是从第6段开始的,有第6段(写外貌)、第8段(与师母的恋爱故事)、第11段(给三师兄受大戒)、第17段(师父去世)四段文字。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从第6段到第17段,期间虽有8段文字写的是师母、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但实际还是在写师父,其作用是映衬或对比,应该说,能说到这个份上的学生,语文阅读的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正如我所料,还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置可否、不表态,我从他们的眼神中不难发现他们并没能真正理清全文的头绪。

这时的我并不忙于下结论,而是让大家再次研读文本,只不过这次只读我指定的段落,即第6段至第8段、第10段至第12段、第14段至第17段一共10段文字,删去了“我”如何与这和尚“结缘”的第1至第5段文字,删去了大段议论的第9和第13段文字。因为这七段文字议论较多,作者影射的东西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说,有时还会“横生枝节”。

静静的五分钟看书时间过后,我看到刚才表情迷惘的学生跃跃欲试了。我当即叫他们回答早自习的三个问题,结果是水到渠成得以解决。

这个突破口一开,下面的问题就会自然生成:

(1)标题是“我的第一个师父”,为什么还写了师母、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

(2)作者在文中多次说二师兄、三师兄的道行远不及我的师父,怎样理解?

(3)作者对师父、师母、三师兄、大师兄的情感态度各是怎样的?

当同学们顺畅解答以上问题后,再提鲁迅刻画这一人物的用意何在,让学生探讨,同学们很快便理解了本文的深刻主题。

至此本课的教学任务应该说已经完成,而离下课足足有5分钟时间。这时,我请班上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删减后的文本,随着“平静舒缓的语调”,同学们一边品味具有浓郁幽默感的文字,一边发出会心的笑声。

“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莎士比亚语),在笑声中,我感觉到此时的学生已真正体味到了本文的最大特点——“到处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其中不乏对封建秩序的无情嘲笑,对社会落后习俗的轻松讪笑和对善良人民健康性情的同情微笑。”(《教参》语)

二、反思与分析

课后,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感到这是一堂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做到了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同时,我也在思考,如果给我3个课时的时间,我会怎么上?答案是:在整体把握全文上,还是按照这个思路上,但我会带领学生“走进”本堂课被删减的文字中去,体会鲁迅思想的深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精通教师工作的教师是不把教材的提纲写进课时计划的。他的知识就在自己的头脑里。……如果教师死守住讲课提纲,如果教师很费劲地寻找着他要说的话,那么学生就很难听懂教师所讲的东西的意思,他们的头脑就会是一团乱麻。”因为面对这类文学作品,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文本,才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文本接触的过程中“不隔”。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整体把握好文章,整体感知到位,才能解决好局部问题,才能阐发微言大义。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抓整体感知与理解时,就不能纠缠于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要有舍得的胆识与魄力。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阅读文本,教师甚至可以重新“编辑”,有些章节完全可以让学生不要看,“一课”如能真正有“一得”,足矣!

作为教师“既不能把各种教材、编纂成体系的知识本身视作目的,也不能把它当作学生为谋职、就业做准备的手段,而应视其为自我发展、自我完成的手段。不应使教材支配学生,而应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一旦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他们阅读文本的兴趣以及探究文本的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出来。阿莫纳什维利说过:“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不要读,你就是个坏老师;如果你的大多数学生读酷爱读,你就是个好老师;如果你班上的所有孩子都爱读,并且嗜读成癖,那你不仅是个理想的教师,而且还是一个理想的教育者。”话虽朴实,但其中道理却发人深思。那么,学生爱“读”的兴趣从何而来呢?我认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用好课堂主阵地,让学生在自行阅读的点滴感悟中培养。兴趣一旦形成,学生自会主动涉猎文本,你担心没时间讲的东西,他们会主动探究,或查资料,或问老师,自己解决,而且绝对不会遗忘;反之,讲也白讲。

虽然,在阅读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文本,仅限于较难篇章,但带给我的教学启示却是多方位的。

通过这堂课,我也不断地提醒自己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即使课堂时间再紧,也不能省去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宁可少讲甚至不讲,也绝不占用学生阅读文本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 乔治·尼勒著,《教育的基础》,John Wiley&Sons.In出版社,1971年版

[3] 阿莫纳什维利著,《学校没有分数行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猜你喜欢
早自习师兄师父
机器人给“二师兄”做手术
My English Teacher
提高语文早自习预习效率的策略
我的师父
窘死人的美女表白
北大女生初次表白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