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的应用点滴

2009-12-15 09:10郑丽君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烟盒长方体数学知识

郑丽君

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教师通过运用多变的手段,精心设计、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益。简而言之,适当地选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特点,创设具体的教学场景或氛围,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小学数学活动课中所使用的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其核心就是创设情境。本人结合多年从事小学教学活动的实践,就如何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运用情境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人际和谐的言语交流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平等和温馨的课堂氛围,就会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焦虑,更好地融入教师的教学内容当中。例如,我在《数学与生活》的数学讲座课上,讲述了人类和数学科学的紧密关系后,让学生列举身边的数学知识并分组讨论。由于给学生充分的言语交流机会,因此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例举了大量身边与数学相关的知识。正是由于和谐的言语交流情境,使得该课堂收到了超预期的效果。多年来,凡在中外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知识及其运用等有关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创设言语交流活动情境,从而对拓宽小学生的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为提高他们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二、创设实际操作活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参与之乐和成功的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动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体验到主动参与的乐趣。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事先在课下准备一个空烟盒,并在六个面糊上纸,且分别在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课上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然后提出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都是什么形状?2.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由于亲自动手糊过烟盒,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所以学生都能很有条理的把观察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这一教学活动,并争先恐后地叙述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我又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在知识上得到进一步深化。还是利用学生自制的烟盒,当讲授到《长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把烟盒拆开(去掉烟盒粘贴一起的重叠部分),呈现一个组合图形,然后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后教师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体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深刻,记忆更加牢固。这些实际操作活动情境的运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还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言而喻,这种体验对小学生今后个人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三、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如:教学《吨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动物,知道在动物王国最大的动物是什么?通过多媒体演示大象、蓝鲸等动物,开始让学生猜测谁最重,再介绍重量,让学生认识较大的重量单位“吨”。

多年来,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本人不断摸索利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不同的数学活动情境,如测试活动情境、激励活动情境、现场活动情境等等。总之,在小学数学活动课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只要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争论不休的心理特点,只要结合数学知识,联系小学生生活实际,所创设的情境能给所有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合作交流的机会,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进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

[2] 教育部教育司,《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韩立福,《新课程评价行动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猜你喜欢
烟盒长方体数学知识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拆拼长方体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烟盒博物馆之旅
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