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缘督”新解

2009-12-15 09:10程宇静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养生庄子

程宇静

摘要:“缘督以为经”乃《养生主》之要义,然古今注庄之学者于“督”字处歧解甚多。其局限性在于把庄子同其后学的养生思想混为了一谈。《庄子》中关涉养生思想的作品集中在《养生主》、《刻意》、《缮性》、《至乐》、《达生》、《让王》六篇文章中。现在研究成果证明《养生主》最为早出,《达生》、《至乐》为述庄派作品,《刻意》、《缮性》属黄老派,《让王》为伪作。本文以《养生主》为主的内篇思想为主要研究资料,提出了“缘督”的新解:“督”即“道枢”,“缘督“即不执着于两端。“道枢”(环中)是庄子对道的最高认识,它和《齐物论》、《逍遥游》等内篇思想相贯通,最终指向精神的超脱与逍遥。

关键词:道枢 不执 养生 超脱

《养生主》是《庄子》之重要组成部分。钟泰在《庄子发微》中说,《养生主》之大旨,“亦一书大旨也”。其第一节有:“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此句历来被认为是道出了该篇之要义。然古今注庄之学者于“督”字处歧解甚多。歧解实际上反映的是对庄子养生要义的不同理解,继而又导致对庄子的人生哲学产生了歧见。本文即以此为题展开讨论,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有关“督”字的歧解,林林总总。 首见于郭象《南华真经注》:“缘督以为经,顺中以为常。”“督”即为中。“督”何以为“中”,宋人赵以夫说,奇经八脉,中脉为“督”;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说,衣背当中之缝,亦谓之“督”;清人王闿运则明确提出:“裻”,旧作督,假借字。裻,背缝也。今人钟泰认为,“‘督有中义。然不曰中而曰‘督者,‘督又有宰率意。盖兼承前篇真宰、真君、环中数义而名之。……因中以为常,犹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旨。”与其不同,张松辉将“中”引申为“中间路线,一种圆滑的保生方法——既不占先,也不落后。”“中”是对“督”字解释的主流见解,然与“中” 并行之见解亦多矣。林希逸在《庄子口义》中认为,“督”虽可训“中”,若以《庄子》语脉及《胼拇篇》参考之意,不若训“迫”尤为切当。本文以为,此解以《胼拇篇》为参考,论据不当。张恒寿《庄子新探》把《胼拇篇》认定为秦统一前夕道家“左派”之作,认为其缺乏内篇的哲学思想。清人王夫之《庄子解》、宣颖《南华经解》)及今人张默生《庄子新释》中承督脉之说,认为“督”为“虚”,王氏说“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朱得之《庄子通义》则认为,“督犹独也,总也。背脊之脉曰督脉,一身形气皆摄于此”;今人王孝鱼则进一步认为督是“人精神流通灌注的总枢纽”。归有光说,“督,下也。养生之道只是处下不争。”“处下不争”,是老子的思想观点。老子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而“处下不争”在庄子思想中表现得并不鲜明。近之学者多持论“督”为自然之道,如陈鼓应、曹础基、陆钦、陆永品等。开其端者为陈氏,他说,“‘缘督以为经,顺虚以为常的意思。‘缘督含有顺着自然之道的意思。”

以上林希逸、朱得之、归有光之解不仅有其自身的缺点,而且和《养生主》后面的几篇寓言“庖丁解牛”、“右师之足”、“泽雉不蕲乎樊中”等不能形成思想的贯通性,且对于我们进一步阐发庄子的养生要义所助无多。或许也是基于此原因,后来学者鲜有在这三种注解上做进一步阐发。比较而言,训为“中”,合理性较大。因为它有文字学的根据,“督”是“裻”的假借字,古今同意此解的学者也较多。今人张松辉阐发“中”为处世之道的中间路线,他将庄子人生哲学庸俗化了。陆钦、陆永品也都在注解中吸纳了“中”意思。钟泰反对把“督”训为“督脉”这个实有的概念,而只是取其“中”意,并进一步理解“缘督以为常”犹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旨。钟泰的理解较他人深刻,既不离“中”义,又看出了它和《齐物论》中思想的联系。训“督”为“自然之道”始自陈鼓应。据陈氏观点,“督”可对应理解为“虚”、“自然之道”。但观此“自然之道”实非从“虚”字得出,也不是从“督”的任何本义引申而来,而是出自“庖丁解牛”的寓言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二句,曹础基在注解中便点明了这一点。陆钦与陆永品则是融合了中和自然之道这二重意思。解牛顺牛之天然腠理,养生顺人之自然本性,即“顺自然之道”。如此看并无不妥。继续追问:人的生命之自性到底是什么?王厚琮、朱宝昌在其《庄子三篇疏解》中说:“人的生命之自性,便是道的呈露。”“庄周把道所呈露的人的生命之自性,比作‘不混杂的清澈、‘吴越的宝剑、‘碧静的天空”。以上概括源自《刻意》,但这并不能说明庄子本义就是认为这就是人的生命之自性,而养生即是顺此之道。因为《刻意》不是庄子早期的作品。王夫之在《庄子解·刻意》篇首评此篇非庄子之书:“而此篇之旨归,则啬养精神为干越之剑,……固庄子所深鄙而不屑为者也。”显然,王厚琮对自然之道的阐发掺杂了黄老派观点,非庄子养生思想之基点。当然“顺自然之道”也有其合理性,但笔者认为它只是属于养生的技的层面,而非道的层面。

将“督”训为“中”和“自然之道”二解的思路其实一致:即顺的是什么?顺什么才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呢?再结合“庖丁解牛”的寓言,体会“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悟文惠君所得养生之道的含义。但结论却不尽相同。不同的结论,其实反映的是对文惠君“得养生焉”即庄子养生之道的不同理解。换句话说,“庖丁解牛”是解开庄子养生之道及“督”的涵义的钥匙。据前文考察,对于“督”字的注解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多被今人学者认可的“自然之道”说。于是有必要转换一下思路,并注意一下以前忽略的问题,从而提出一种新解。

旧解之局限在于把庄子同其后学的养生思想混为了一谈。现有研究成果证明《庄子》是由庄子及其后学共同完成的,反映在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也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刘笑敢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一书中经过详尽论证,认为《内篇》基本上是战国中期的作品,外杂篇基本上是庄子后学的作品,大体上包括述庄、黄老、无君三个支派。《庄子》中关涉养生思想的作品集中在《养生主》、《刻意》、《缮性》、《至乐》、《达生》、《让王》六篇文章中,《养生主》在内篇,最为早出,《达生》、《至乐》为述庄派作品,《刻意》《缮性》属黄老派,最为晚出。《让王》早在宋代就被认为是伪作,多抄自《吕览》。以上三组作品,《养生主》为思想基点,其它几篇的思想对其进行了阐发和改造,有一个发展过程。《养生主》和内篇其它作品侧重表达人在观念上、精神上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而不是对解决现实问题提出切实的方案。庄子处于“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人间世》)的乱世,履于“福轻乎羽,莫知之载;祸重于地,莫知之避”(《人间世》)的生存困境,对现实不满、厌恶、焦虑、否定。“此在”的焦虑是超越的动力,于是庄子以“体道”为核心,精心构建了一个超越生死、超越现实,追求精神解放与绝对自由的理论体系,来化解精神危机,但未必能解决实际的现实矛盾,只求精神上获得一种自足与超脱。《养生主》“庖丁解牛”中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文惠君也由之悟出了养生之技和养生之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日操月练、熟能生巧,以至“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养生也要“熟悉人性的自然之理,恰当地循人性自然之理以养性,不使人性之自然受物累、人为之损伤”。这是养生之技。而养生之道是人的一种自由、逍遥的理想精神状态。只有不执着于像“肯綮”、“大觚”这样的是非困境,“樊然殽乱的是非之途”,是非两忘才能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精神自由,才能获得像“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精神的自得与逍遥。也就是说,不执着于是非两端,获得精神的自由与逍遥,这才是“进乎技矣”的养生之道。述庄派则继承了庄子的思想,也对其有所改造,表现在“述庄派的某些寓言或议论涉及了实际问题,把庄子的无心无情的主张运用于某种技能技艺或现实目的”。如《达生》中佝偻承蜩、梓庆削鐻、没人操舟的寓言。黄老派则受到神仙养生思想影响。张恒寿说,“《刻意》篇中有近于神仙家语,如本篇末段。”总之,我们要想接近庄子“督”的本义,必须以《养生主》为主的内篇思想为主要研究资料。

旧解中“顺什么”的思路陷入了困境,因此应转换思维,以否定的语句表达,“不顺的是什么”,这一改变使思路豁然开朗。“为善无近刑,为恶无近名”,庄子“不顺”的正是像“善恶”这样的是是非非。是非是抽象的,包括贫富、美丑、善恶、生死等一切物累、知累、情累。不顺也就是不执(不执着于两端)。现实中的精神困扰都源于对是非的执着。于是在《齐物论》中庄子构建了万物齐一、认识上也不应有是有非的理论,提出了“道枢”的命题。“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齐物论》)意思是说没有物我,消除彼此之对立,这就是“道枢”。“枢”是门轴,是门围绕其转动的中心。这个中不是中间,是“环中”,“道枢”与“环中”都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的实质是泯灭一切对立或曰忘记一切差异。”“是非反复,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道枢的重点就是要超脱是非,最终指向《逍遥游》中所描绘了自由与逍遥的精神状态。《养生主》和内篇其它作品尤其是《齐物论》和《逍遥游》各有侧重又密切关联,故养生之道直接指向《逍遥游》所论及的追求并获得一种自由与逍遥的精神状态,以及《齐物论》所论及的实现所必须扫除的认识障碍。综上所论,“督”即“道枢”。“缘督”即不执着于两端。“道枢”(环中)本于“中”,是对“中”的进一步阐发,是庄子对道的最高认识,最终指向精神的超脱与逍遥。“不执着于两端”含着顺应自然的意思,但侧重表达不顺(不执)后所获得的自由与逍遥的精神追求。“顺应自然”最终指向的是庸俗的养生思想,“不执着于两端”和《齐物论》、《逍遥游》相贯通,最终指向一种逍遥的自由境界。这一新解乃基于《养生主》及内篇思想。外杂篇的述庄派和黄老派有将庄子的不执着于是非,追求精神超脱与自由的思想拉向现实和受神仙养生思想影响的倾向。新解与成玄英和钟泰的观点颇为神合。成玄英注疏“缘督以为经”为:“夫善恶两忘,刑名双遗,故能顺一中之道,处真常之德,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妙,在乎兹矣。” 钟泰说,因中以为常,犹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旨。

下面来进一步证明新解之合理性。首先,提出“缘督”的第一节中提到了“知、善、恶”,这些都是庄子认为使自已精神获得自由的障碍。只有不执着于这些矛盾是非纷扰,精神才能自由,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身、生”指的是人身体、性命。“亲”,指“真君”,即精神。庄子希望保全的不仅仅是肉体的生命,更要追求的是“彼我两忘,是非双遗”,人的精神自由境界。 然后,我们再把新解放在《庄子·养生主》中的几篇寓言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养生主》在开篇后连设“三喻”,第一喻:以庖丁解牛喻人之养生,说明养生要取其中虚“有间”,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方能“遊刃有余”。此一喻,灵魂在“遊刃有余”,它不滞于是非、纷扰的阻碍而通畅自得,它是“既遣二偏,又忘中一”的“乘道德而浮遊”的超脱。第二喻:以右师不以独足撄其心,来比喻“善养生者养以神”,以泽雉不蕲蓄乎笼中比喻“人束缚于荣华,则失其所养”,说明只有不被形体上的缺陷所困扰,不被像“笼子”一样看似优越,但实际上束缚人自由、束缚人的精神的事物所撄扰,超脱于种种世俗的困扰,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祥,才能得养生焉。第三喻:以老子不以生死介怀,安时处顺来比喻养生;以“指薪火传”比喻不以形体毁灭而哀伤,人的精神是永恒存在的。生与死是最撄扰人心的,本喻说明如能齐生死,超脱于生喜死悲的世俗之情,还有什么不能摆脱的呢?

把缘督新解放在《内篇》的语境中加以考察,也是合理的。庄子内七篇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关联。如前所论,新解之“道枢”、“不执着于两端”和《逍遥游》、《齐物论》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在《人间世》中,楸、柏、桑三文木,以端直之材而未终其天年,中道夭于斧斤,以喻执着于材之有用而不能得以全生。《德充符》中庄子与惠子对人之有情与无情之辩,“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说明了庄子的养生的观点:执着于好恶之情,必伤神劳精,内伤其身。对于生死,庄子在《大宗师》中借子與之口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又说“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疒用),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这说明只有不执着于生乐死悲,“安于时而不欣于生,处于顺而不恶于死。即其无欣无恶,何忧乐之入呼!”人也就解除了精神的纷扰。《应帝五》中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却致浑沌而死的故事,表明浑沌有了视听食息,可以辩美丑、是非,便有了好恶,被是非纷扰撄于心而死。

参考文献:

[1] 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 郭庆藩,《庄子集释》[M],中华书局,1961

[3] 庄子,《南华真经》,四部丛刊景明世德堂刊本

[4] 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篡微》,明正统道藏本

[5] 崔大华,《庄子歧解》[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6] 张松辉,《庄子疑义考辨》[M],中华书局,2007

[7] 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明正统道藏本

[8] 张恒寿,《庄子新探》[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9] 朱得之,《庄子通义》,明嘉靖四十四年浩然斋刻三子通义本

[10] 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M],岳麓书社,1983

[11]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12] 王厚琮、朱宝昌,《庄子三篇疏解》[M],华文出版社,1991

[13] 王夫之,《庄子解》[M],中华书局,1964

[14]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 李景明,《庄子·养生主主旨新探》[J],齐鲁学刊,1999

[16] 欧阳超,《庄子·养生主榷译》[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2

猜你喜欢
养生庄子
武术功法运动的养生价值探微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