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之形象鉴赏

2009-12-15 09:10冯海娟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景物意象

冯海娟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艺术形象,即指诗人从审美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

就诗歌的形象而言,叙事诗主要指人物形象;抒情诗则多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写景歌偏向于物象。诗歌作品的形象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它是诗歌的灵魂。鉴赏诗歌,若能从这一点作为切入点,则能抓住诗歌本质,直达诗歌魂灵所在,同时能够透过诗歌主要思想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性。

一、诗歌中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只要把握了这些形象的特征,分析出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就可以理解蕴涵在形象中的人生意义或社会意义了。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1.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过程

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深入——怎样写这一形象的;怎样借助这一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常见诗歌人物形象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如《示儿》、《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⑦献身边塞或反对征战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⑧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

(2)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2.事物形象

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的“事物”和送别诗中的细节。

3.景物和事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4.常见的类型

景物类型,这主要是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主要是:农事、战争、狞猎、离别等;还有就是色彩描写。

二、鉴赏基本思路

(1)摹写或概括景物特征

(2)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三、鉴赏技巧

(1)明确意象,辨析意象的特征、冷暖色调、季节色彩、虚实动静等存在状态。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解读比喻、拟人、借代、双关、衬托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等表达技巧,把握诗歌形象。如:元代王冕的诗“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3)了解中华民族中的传统审美心理,熟记一些特殊意象的含义。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以蝉喻品行高洁。如:虞世南《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如:陆游《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松——坚贞高洁。如: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9.莲——表达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10.梧桐、杜鹃鸟——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1.鹧鸪鸟——离愁别绪。如: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2.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最后,还需要补充一点,古代诗歌之形象的内涵也是一个空间多维体,甚至有些时候,某些已经定势了的形象被反向或多向运用了。比如毛泽东笔下的秋,几乎捕捉不到萧瑟与凄凉。再比如黄巢笔下的菊花,无存幽独淡雅的静态美,尽现豪迈粗犷的战斗生机。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景物意象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要准确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