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2009-12-15 09:10费海峰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张凯学困生爱心

费海峰

语言文字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学总是初级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块领域。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难度最大的莫过于“学困生”的转化。通过多年尝试,我谈一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对“学困生”转化的几点思考:奉献一颗爱心、养成两种习惯、带进三种“作料”。

一、奉献一颗爱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学困生”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个性,主要表现为:(1)自卑感强。学困生由于各方面素质较差,受批评多,进而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2)作业完成差,甚至不交作业,怕受批评,又学会撒谎,课堂上不发言;(3)不愿与教师沟通,对教师极不信任。这样,要想打破这种种壁垒,让学困生健康发展,首先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一颗爱心,主动与学生沟通,多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更要做学生的“益友”。关心学困生的学习,关心学困生的生活,乃至关心学困生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困生”的信任,才为转化“学困生”提供了可能。

二、养成两种习惯

语文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本身的知识比较散乱,又有一定的时代性,故学生在学习中有相当的难度。对学困生而言,更是雪上加霜。我认为学好语文“养成两种习惯”是必不可少的:

1.养成简单的而又重要的学习习惯。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习惯应该养成,对“学困生”尤为重要。比如不会的字、词让他自己查工具书;关于作者、写作背景等,都要让他自己去查资料获得。同时,教师应多给他们赏识和表现的机会。

2.培养学困生写日记的习惯。语文教学莫过于听、说、读、写。而写是最复杂、最高级的综合,写的本身就淬炼了听、说、读。当然对于学困生而言,我们要把要求放到最低,比如:开始可以写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天气状况;接下来对身边的人、事做简单的描述和记录,甚至对电视剧的评论;最后逐步地提高要求等等。这两种养成是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三、带进三种“作料”

(一)把微笑带进课堂

百味人生,喜怒哀乐乃人之常情。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不难想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中度过的,尤其是学困生,可能更是坐不住,如果再给他们一张冷冰冰的脸,你想会是什么感觉呢?教师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赏识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都会让学困生激动不已,会让他们觉得你是沙漠中的一泓水,黑暗中的一盏灯,从而加倍地信任你、崇敬你,进而会以最佳的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二)把竞争带进课堂

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没有进步。但是学困生和优等生本不能同日而语,为此我选择了更为“公平”的竞争机制:学困生与学困生竞争,结成学习的“对子”,互相取长补短,让学困生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比如:张凯与赵康都是学困生,但张凯的语言表达能力强而赵康的写作能力稍胜一筹,为此,我让张凯与赵康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几周后,张凯的写作能力提高了,赵康的语言表达能力进步了,可谓是两全其美。

(三)把生活带进课堂

语文是反映生活、服务生活的一种工具,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课堂上,要力避死扣课本,把自然、社会、甚至影视作品引入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而且因为学困生对自然、社会甚至影视比其他学生懂得更多,能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更大的兴趣,能让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众多教师的齐抓共管,但是只要我们注重教学中奉献一颗爱心、养成两种习惯、带进三种“作料”,并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猜你喜欢
张凯学困生爱心
茄子
Pressur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dynamic cavitation reactor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Venturi tubes with multi-orifice plates *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Micropaticl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from electrokinetic microflow in a 90ob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