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009-12-15 09:10杨维湘
学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母爱习作母亲

杨维湘

前不久,学生的语文试卷上出现了这样一道作文题:生活中处处有爱,有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之爱……请用一件事写出你的感受。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作文,主题应突出一个“爱”字。要具体写一件事,在叙事的过程中要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从学生写的作文看,不少同学都能认真审题,围绕作文要求进行选材。我发现了不少优秀的作文,这些作文能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爱”的主题,有的写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写爷爷奶奶对孙子的疼爱,有的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有的写同学之间的友爱……这些作文语言朴实,能注意通过一些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

记得有一位学生写了一次下雪天,妈妈到学校给她送棉袄的事。大意是:冬天的一个早晨,我走得匆忙,没有多穿衣服,刚出门上路,就感到北风像刀子一样刺在我的身上。刚上第一节课,大片大片的雪花就飘落下来。我在教室里埋头考试,隐约感到一个身影在门前晃过,当时也没来得及望一眼。考试刚结束,我就听到了熟悉的呼唤声,我跑出教室,妈妈就一边把棉袄往我身上套,一边不住地说:“真是冻坏了,快穿上。”紧接着,她又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打开左一层又一层的塑料小袋,露出一块还冒着热气的鸡蛋饼,说:“这是我刚来时煎的,快趁热吃了,吃了就不冷了。”母亲一边微笑着看我吃鸡蛋饼,一边把双手捂在嘴上哈热气,接着又不停地搓手,不住地跺脚。原来,妈妈为了给我送棉袄,在刺骨的寒风中足足站了一个多小时。

这篇作文中,小作者善于选择生活中一件平凡的小事,来表现文章的主题,语言不加雕琢,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母爱。“左一层又一层的塑料袋”、“哈热气”、“搓手”、“跺脚”,这些细节描写为文章增色许多,不失为一篇佳作。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审题不清

具体表现为:

1.习作要求写一件事,而不少同学是写两件事,甚至三件、四件事。

2.有的只是把从课外书上看到的一个故事照搬下来,未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3.有的表现的是大爱的主题。如写四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事。谭千秋、发短信的母亲、幼儿园的老师、温家宝总理赴灾区、各路明星慷慨解囊等。对每个人、每件事只是三言两语地泛泛而谈。其实写大地震中能表现“爱”的感人的事,说出自己的感受也可以,但必须具体写一件事。

二、选材的范围狭窄

有很多同学写夜里“我”突然发高烧,妈妈送“我”去医院挂吊水一事,还有很多同学写雨中妈妈或老师把雨伞给“我”用,自己遭雨淋,第二天妈妈或老师病到了的事,学生就不容易想起写别的,这是他们平时疏于观察的结果。其实可写的事还有很多,如:

1.没考好,老师安慰我;

2.我做作业到深夜,母亲一直陪着我;

3.一向爱吃肉的妈妈,吃饭时总是把红烧肉往我碗里夹,我让她吃,她总是说怕发胖,坚决不吃;

4.母亲出差几天,不断地往家里打电话,一时叮嘱我这样,一时叮嘱我那样;

5.母亲教育我要学会宽容,命令我向小伙伴道歉。

把一件小事写具体、写生动,往往会收到平中见奇的效果,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不难选择到好的材料。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同学所选材料不能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服务。如一位同学写自己没有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了,爷爷奶奶知道后,立即拉着“我”向老师兴师问罪,这位同学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奶奶的爱真伟大!”选择这样的材料不能为表现“爱”的中心服务。因此,我在试卷边上随手写下了这样一句批语:这是一种糊涂的“爱”!

三、空洞、口号式的语言太多

有的作文用了很多优美动听的词语,大段大段地甚至全文都是罗列一些赞扬母爱的句子,却没写一件具体的事,内容显得空洞,也不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如一位同学在开头就写道:母爱如大地,母爱如天空,母爱如大海,母爱如阳光……文章的主体部分仍然写的是类似的语言,还全部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通篇都是在喊口号,却未写一件具体的事,缺乏说服力,实在不足取,因为这不是写诗歌,而是写记叙文。

但有一位同学就不是这样的,她写了寒假前的最后一次考试,自己没考好,心里特别难受,吃不下饭,母亲如何安慰、鼓励她的事。文章的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我感到春天的阳光已暖暖地照在了我的身上。这样的结尾凝练、含蓄,是对母爱的集中赞扬,真不敢相信这隽永的文字是出自儿童之笔。这比起那些直白的排比句,效果要好得多。

四、不注意首尾呼应、点明题目

有的作文在叙事结束后就突然收尾,不能做到与前文相照应,使得文章结构不够完整。有的同学题目定得也不错,但在行文中从头至尾都没有点题。

这次批改作文我受益匪浅,因为从中我知道了学生作文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一定会有针对性地进行习作指导。

猜你喜欢
母爱习作母亲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