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两岸“政冷经热”迷局

2009-12-16 03:47张冠华
中国报道 2009年11期
关键词:台商两岸关系大陆

张冠华

虽然过去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彼此成为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但是,两岸经济的实质共同经济利益低于两岸贸易投资规模应达到的水平,也客观造成两岸经济关系的向心力难以有效制约政治离心力。

自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直接“三通”,至今已30年。在这30年里,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快速发展,经贸交流与合作一直是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不仅使两岸民众的共同经济利益持续增强,也成为推动两岸關系发展的重要动力。

两岸为何出现“政冷经热”现象

30年来,两岸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海峡陌岸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共同经济利益。最近,台湾经济界前辈叶万安先生研究指出,本世纪以米,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对台湾经济贡献甚巨:第一,1999-2008年台湾对大陆贸易出超金额达4615亿美元,而同期对大陆以外地区贸易人超为2815亿美元,显然台湾高达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均为对大陆贸易顺差所导致;第二,2008年台湾对大陆出口996亿美元,估计创造180万个就业机会,占总就业人口的六分之一;第三,2000-2007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4.1%,其中外需贡献53.7%,尤其近3年更高达67.5%,而外需的增加全赖对大陆贸易顺差所导致。

显然,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对于两岸双赢特别是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效应。但回视过去30年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我们却发现,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两岸经济关系的持续拉近与两岸政治关系的渐行渐远同时发生,在两岸经济向心力与政治离心力的较量中,经济力并未占到上风。

出现这种“政冷经热”的背离现象,除了一系列导致政治离心力产生的复杂内外因素外,也有两岸经济关系自身的因素。

第一,两岸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形态,使两岸经济的实质利益关联弱于表面数字。过去30年间,台湾产业向大陆进行梯次转移进而拉动两岸贸易,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主线,形成了台湾接单一大陆生产一出口欧美的贸易投资方式。这一方式决定了台商主要将大陆作为“工厂而非‘市场”,两岸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一直占三分之二左右,以大陆为最终消费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因此,虽然台湾对大陆出口比重已达40%左右,且大陆已成为台湾的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但台湾外销订单的来源却仍然主要来自欧美市场,台湾对大陆市场的实际最终出口远小于对大陆总出口规模。

第二,两岸产业相互关联与整合度不高。由于大陆台商多数从事加工出口业,导致台商大陆投资绝大部分是独资形态。台商在大陆的地区布局也呈现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彼此间联系密切,与大陆当地市场与产业体系关联度不高,形同产业“飞地”。两岸间的产业分工关系虽然从贸易与投资规模上看十分紧密,但这种分工关系主要发生在大陆台商与其岛内母公司,或台商在大陆的中下游产业与岛内的中上游产业之间,两岸产业的关联度与整合度并不高。

第三,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重点领域主要在制造业领域。过去30年问,台商赴大陆投资绝大多数在制造业领域,服务业投资比重最高年份也未超过台商投资的20%。而过去20年间台湾产业加快升级,目前制造业只占岛内GDP的四分之一左右,占GDP比重超过70%、吸纳就业人口过半的岛内服务业仍以内需为主,使得岛内服务业从业阶层与大陆直接经济利益关联度不够。

第四,过去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产生的利益分配并不均衡。过去台商向大陆的梯次产业转移,加快了岛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同时,岛内人力资源的结构升级却相对缓慢,造成结构性失业人数上升,这些失业人口多集中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中下阶层和台湾的中南部。加上岛内“台独”分裂势力长期的扭曲夸大宣传,造成部分中下层民众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认识的偏差,进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与取向。此外,由于过去两岸无法直接“三通”,虽然台湾民众前往大陆累计已超过5000万人次,但实际到过大陆的仅约600多万人,即是说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台湾民众未到过大陆,对大陆缺乏实际的感受。

因此,虽然过去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彼此成为最重要的贸易投资伙伴,但由于上述因素,两岸经济的实质共同经济利益低于两岸贸易投资规模应达到的水平,也客观造成两岸经济关系的向心力难以有效制约政治离心力,这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释“政冷经热”的背离现象。

两岸经济关系呈现新格局

从2008年5月以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环境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两岸经济关系正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

第一,两岸经济关系正加快实现正常化。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实现了3次领导人正式协商,共签订了9项协议。按照两会达成的协议,2008年7月4日实现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和常态化包机;12月15日两岸基本实现“大三通”;今年6月30日,台湾方面以“正面表列”方式对大陆资金开放192个产业项目。这些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由过去的“间接、单向”实现了“直接、双向”,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基本实现。下一步,随着两岸金融合作机制的形成与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两岸经济关系将加快向制度化、一体化方向迈进。

第二,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两岸“大三通”与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实现,代表着过去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政治障碍大为削弱。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美国“高举债、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面临空前考验,也对过去“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的两岸贸易投资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于大陆而言,扩大内需特别是最终消费需求、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变化与转型的长期战略方针。对于台湾而言,其出口导向式经济形态难以转变,但可以通过调整外部需求的市场结构和内部产业结构的需求导向来加快转型,即外部需求应加强对大陆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内部产业结构应加强服务业的外需导向。

第三,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基本实现与国际经济背景的深刻变化正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加快进行转型。两岸“大三通”的实现将使过去扭曲的两岸资源配置得以纠正,进一步诱发两岸产业按照各自比较利益进行新的布局。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与两岸经济的转型,将使过去两岸“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出口欧美”为主的形态发生新的变化,岛内产业及大陆台商加大开拓大陆内需市场势所必然,这不仅将导致两岸贸易中以大陆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增加,而且过去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台商在拓展大陆内需市场过程,也将通过建立品牌、通路而加快转型,脱离过去在大陆的“飞地”状态,与大陆市场产生更密切的互动乃至产业链的整合。同时,随着两岸经济关系制度化的加快进行,金融、现代物流等两岸服务业合作将成为未来两岸经济关系中新的增长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将呈现全方位特征,而未来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逐步建立,又将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经济合作新局对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刻影响

两岸经济合作新局将更大程度上增进两岸经济利益关联程度。首先,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化与一体化进程将为两岸民众往来与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更大的经济平台。其次,未来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更多地向服务业部门延伸,而服务业涉及更广泛的岛内利益阶层与群体,将使岛内更多群体与利益阶层与大陆产生更广泛的关联。第三,随着大陆内需市场在两岸经济合作中地位的不断上升,岛内工商界及相关阶层与大陆的实质利益关系将不断强化。“大三通”将使两岸民众交流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两岸沿海地区的经济先期整合及未来“一日生活圈”的可望形成,有利于形成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的利益群体。第四,未来两岸经济一体化进程会进一步密切两岸相关部门的互动,在解决相关敏感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累积互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也将更多涉及到两岸体制、社会、法律等其他领域,两岸经济合作的政治、文化、社会外溢效果将逐步扩大。

加快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深度与广度,将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物质基础。第一,厚植两岸共同经济利益。在两岸共同的血缘、文化与历史基础上,通过经济合作进一步增加两岸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二,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利气氛。两岸经济合作的快速进展,成为过去一年多来改善两岸关系气氛和环境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成两会协商和两岸经贸政策良性互动的主要平台。第三,累积两岸互信。增进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两岸相互接触与互动更加频繁,未来经济合作不可避免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一些敏感性议题,双方密切接触、务实妥善处理相关问题的过程也是逐步建立和积累互信的过程。第四,两岸通过经济的相互整合逐步推动两岸文化、社会、政治的良性互动与整合,实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必将为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台商两岸关系大陆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冰之大陆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那些感動的聲音……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